《敕勒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敕勒歌》和乐府诗集等文学常识。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3、领略壮美的草原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学习文章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5、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领略壮美的草原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自主学习、点拨评价、合作探究、巩固提升课时安排:1课时一、歌曲导入:播放腾格尔《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课件中出示标题)二、背景介绍:(目标1)《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三、朗读指导:(目标2)1、播放示范朗读(听一遍)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2、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3、汇报朗读:找2人单独朗读,师生及时指导评价。四、整体感知:(目标3、4)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天空、草地、蒙古包、牛羊等)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生:很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板书设计:敕勒歌苍苍茫茫静(辽阔无边)草低见牛羊动(茂盛肥壮)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3、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五、合作探究(目标5)1、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2、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四、课堂延伸(情感目标)1、佳音配美景2、现今,草原沙漠化的现象已日益严重起来,这与人的破坏是分不开的,比如过度放牧,开挖田地,河流污染等等,请拟写一则标语,提醒、警示人们保护草原环境。(切合主题,语言流畅,有警示意义即可)六、作业: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基于原诗、合理想象、注意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