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彭如华水彩画的特色——彭如华的水彩画特色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水彩画区别其他画种的特定界线,它以水为媒介调色作画,并以水的流动,颜色的渗透等特质,使画纸的白地与水彩互相渗融,表现出或透明、或轻快、或湿润的效果。由于它本身的物理特性使它更易于表现光与色感。中国美朮家协会会员、陕西水彩画学会会长、西安美朮学院教授、著名西部水彩画家彭如华借助于水与彩直抒胸意,并很好地利用这些材料的特性出落而成,娴雅从容。彭如华的《国色天香》,是一个心灵外化的形态,正是泰戈尔的那句:“生如夏花之绚烂”的意境。它“不凋不败,妖冶如火。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就象彭如华生活的那座城市——西安,在浓得化不开的古雅之风熏陶下,安娴不迫,举止从容,进退得当,落落大方,同时不乏含蓄、温柔,既不嗲声嗲气,也不张狂、泼辣;娇而不骄,直爽率真,表面温柔顺从,内心却刚烈,炽热如火。这就是她笔下的牡丹,也是她孜孜以求的人生。她的名为《逆光下的月季》水彩静物,透明、清新、流畅、诗意,充分利用流动的水与色的交融来表达一种气氛,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而审美愉悦来源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体现了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及对于生命力的追求。她把水彩样式的“程式化”发挥到了极致,以“神形兼备”为皈依,重在抒发画的主体精神。就如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参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7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从而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的美的形象和境界。她不断借鉴中国画的技法经验,包括以毛笔纵横挥洒,皴擦,运用线描和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形体和质感,强调传达神韵和气势。玩味“特性”的同时又不丧失创新能力。借助水的特性,把握表现对象的运动形态,显示出力度、速度和对比因素的有规律的重复、交替的现象。运用形、色、线、轮廓等反复呼应和对比,以及构图安排和形象的特征及动态显示其节奏。有规律的变化给人以或连贯流畅、或明快严整的审美感受,形成不同的力感和动感。笔触的抑扬顿挫、色彩的冷暖明暗、块面的分解综合,可以形成痕迹节奏,并通过主次、疏密、承接、呼应、让辑、开合、向背、俯仰将物象结构成一个整体,在这些因素之间可以显示出一定的、符合审美规律的格局与韵律,从而形成构图上的结构节奏,并通过视觉感受,心理感应,化静为动、变理为情的审美经验。她努力创造想像空间,用线条对空间进行勾勒,在她笔下的二维空间中,线是面的边界线。而在三维空间中,线是形体的外轮廓线和标明内构造的结构线。线条的运用体现了她对物态质感、量感、重力与动速的感应。她从力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线条的纯粹语意进行了多方面的表现尝试,运用线的各种不同变化,借线条产生的动力、弹性、重力效果来表现物象的各种情绪或质感,把线的造型的观念拓展为视觉经验的宽泛领域。她除了在技法和技巧领域对水彩艺术语言个性化地拓展和延伸外,在表现风格上,更是追求色彩的丰富,强化色彩的对比,追求装饰的趣味性,注重形色的写实表现,追求光影的变化,水的淋漓,塑造的极至;画风凝重厚实而浓郁精致。在西方水彩画与中国西部民间艺朮的关照下,逐渐形成了自己色彩亮丽、格调清新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水彩画发展史承上启下的画家。她喜欢借助水彩颜料的对比、水的浓淡变化、落笔的轻重力度、运笔的快慢节奏及点染的气韵感觉,体现对象质感、量感、体积感和光影虚实的描绘能力。如用水稀释水彩颜料,轻匀柔润的笔法渲染出缥缈的云天和明净的水面,而用浓重的水彩,重叠堆砌的笔触塑造出坚硬的岩石和厚实的土地;如用枯涩的笔法刻画苍颜老者的形貌,而以细腻的用笔描绘年轻少女的肌肤。笔触与物象表面帖切吻合,造成很强的真实感。另一方面,笔触亦和线条有某种相同的涵义,不同的笔触感觉有不同的表情特征。跳荡轻松的笔触,给人以洒脱和愉快的感觉;凝重沉实的笔触,给人以朴厚或坚定的感觉;迅疾有力的运笔,表现出奔放奋发的情绪;颤动狂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