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师幼比是大势所趋“关注学前教育新发展”系列报道之十一提高师幼比是大势所趋焦海洋绘师幼比不仅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的质量认证指标,也是国际学前教育发展的质量监测指标。要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就需要提高师幼比,特别是实际在场的师幼比。■刘焱李相禹师幼比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师幼比是指一名教师与其所负责照顾的幼儿人数之比,表述为“1x”∶。国际上一般有三种计算师幼比的方法,不同计算方法所得到的师幼比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甚至较大的差异:第一种是计算全部教职工数与幼儿园可提供的学位数的比值,但全部教职工数可能并不等于实际在岗工作的教职工数,例如休产假的教师,国家进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数据统计时通常采用这种计算方法;第二种是根据当前实际在岗工作的教职工数与幼儿园可提供的学位数的比值,这种计算方法可以把目前不在岗的教职工排除在外;第三种则以班级为单位,计算实际在班上与幼儿在一起的教师数与班级实际幼儿数的比值,这种方法可以把因实施轮班工作制而不在场的教师排除在外,是在场并与幼儿发生直接互动的实际师幼比。在这三种计算方法中,第三种以班级为单位计算实际在场的教师与幼儿之比的方法最为科学和准确。教育行政部门在办园标准中规定师幼比通常采用第一种或第二种计算方法;一些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推荐理想的师幼比时则更倾向于第三种计算方法。在具体设定师幼比时,需要考虑托幼机构的服务类型、幼儿的年龄、特殊需求以及本国的文化等多种因素。师幼比是影响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可在一定程度预测学前教育的质量。同时,师幼比也是国际范围内衡量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质量监测指标。例如,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报告《教育概览》和教育政策和数据中心的数据监测都将师幼比作为考察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2012年,新加坡连氏基金会支持的经济学家智囊团发表了45个国家(其中29个OECD国家,16个被选择出来的其他国家,涵盖重要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学前教育排名研究报告——《良好开端》,也将师幼比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指标之一,并将115∶定为适宜师幼比的低限。提高师幼比是一种普遍的要求和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化和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提高师幼比成为一种普遍的要求和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无论是较为发达还是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托幼机构的师幼比都比较低,一般为130∶左右。一些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且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足,致使托幼机构短缺,幼儿教师人数少,而适龄幼儿的数量又较多,相应的师幼比就较低。例如,印度的学前教育在1985年和1995年的师幼比为162∶。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师幼比作为影响托幼机构保教质量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受到广泛重视。各个国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师幼比。例如,1985年英国托幼机构的师幼比仅为126∶,1995年甚至一度降至135∶。1999年英国政府将提高不同类型托幼机构的师幼比作为首要任务,并向经济落后地区提供资金,力求将师幼比提高到115∶。经过一系列努力,2001年英国的师幼比提高到126.6∶,此后逐年提高,2005年的师幼比为116.3∶。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致力于提高托幼机构的师幼比。1986年,香港地区官方规定的最低师幼比为130∶,但同年,教育署第2号报告中就推荐幼儿园的师幼比为115∶,接近当时保育中心的师幼比,1994年将全日制幼儿园班级和托儿所班级的师幼比的规定调整为120∶。到2003年,规定所有托幼机构的师幼比要达到115∶。在日本,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许多私立幼儿园招生困难,母亲更倾向于为孩子选择20个幼儿的班级规模,导致班额越来越小,师幼比也从1994年的118∶提高到2000年的116.9∶。2005年,韩国通过修订儿童保育法,加强儿童保育中心的管理,规定3岁幼儿的师幼比为115-120∶∶;4-5岁幼儿的师幼比为120∶。2009年,韩国幼儿园的师幼比达到115.2∶,其中,国立和公立机构为114.5∶,私立机构为115.4∶。新加坡社会发展、青年和体育部规定,2013年1月起,新加坡K1(4-5岁)的师幼比从125∶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