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错事就要改正的道理,做一个诚实的孩子。2、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列宁对灰雀和孩子的爱;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教学重难点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谈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它们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1、自由读课文3—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是列宁说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读一读。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大家读列宁的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1)学生交流。(2)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什么感情?用一个字来概括。(爱)(3)指导朗读。3、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细读小男孩的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4、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5、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设计意图〕学生多种形式的读,交流、讨论、汇报,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教师结和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态,将对话、动作、神态有机的结合起来,读中入情,读中明理,学生体会人物的品格和心情时感受更深。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又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师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4、小结完成板书,总结课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挖掘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不只停留在表面。5、课堂练笔:(1)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2)全班交流。〔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四、拓展延伸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谈一谈。2、个别交流。〔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拓展知识,发展能力。板书设计:5.灰雀(惹人喜爱)喜爱爱捉教育列宁男孩知错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