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理解作者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以优美词句描写景物的手法。2.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教学难点】:文章写景抒情以感悟人生为重点,所以应指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感情变化,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人生哲理。【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藤萝画面)。同学们,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人面对不同的花草,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二、简介作者、欣赏紫藤萝图片、了解写作背景。1.作者:宗璞,女作家,出生在二十年代,原名冯钟璞,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野葫芦引》是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她的这些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着意体会时捉摸不出,只有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写中领略到作家实际极其浓厚的感情,那种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2.背景:在1982年的十多年前,正是“文革”时期,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一大株紫藤萝被革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而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本文写作的时候,又正值宗璞惟一的弟弟不幸身患绝症。这残酷的事实让她心如刀割。课文中虽只是含蓄地一笔带过“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但“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它带走了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焦虑和悲痛”。三、解决预习导学部分字词的注音及释义。四、听课文朗读,解决预习导学中的问题。本文按照()花、()花、()花的思路抒写了作者观花的感受。作者在观花的时候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呢?明确:本文按照赏花、惜花、思花的思路抒写了作者观花的感受。作者由疑惑痛楚——宁静喜悦——感悟振奋。五、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报告)明确:①色: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②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③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④味: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六、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1明确:“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七、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从两株紫藤萝的不同和类比加以思考)明确: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气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