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封阳台》教学案大泗学校蔡志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2、理清文章线索,体会夹叙夹议的写法。3、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和儿子的美好情怀2、树立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教学重点: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教学难点: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倏然()翘望()fū()育鳞次栉比()自给自足()霓虹灯()驯美()蚂蚱()悖论()龟裂()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和态度都经历了变化,整理出我态度变化的过程。(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3、细读文章,思考:(1)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呢?后来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2)找出文中对鸽子描写的部分,细心品读,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鸽子?找出来加以体会。(3)鸽子的到来,使儿子产生了哪些想法?父亲又抱着怎样的态度?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说。(4)父亲最后决定不封阳台,仅仅在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吗?仅仅为儿子有个“玩伴”考虑吗?父亲还有怎样深远的思考?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其实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愿望?(5)你觉得你能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些什么?课堂学习1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鸽子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是和平的使者,它们从不伤害人类,从不干扰人类的生活,反而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姿态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欢乐。如果你们家忽然飞进了一只鸽子,你会怎么对待它呢?现在,有一只受伤的鸽子飞进了当代作家杜卫东家的阳台,引起了他和儿子的关注,也引发了他对生活的一些思考,今天让我们一同体验他的一段心路历程。(板书课题)二、预习交流,读准字词倏然(shū)温馨(xīn)翘望(qiáo)喧嚣(xiāo)孵育(fū)悖论(bèi)龟裂(jūn)蚂蚱(màzha)自给自足(jǐ)鳞次栉(zhì)比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关于封不封阳台,作者的态度经历了一番变化,请找出能表明作者态度变化的句子。第一小节“明天要封阳台”第七小节“明天还封阳台吗?”第十三小节“明天先不封阳台”(板书:要封。—封吗?—不封。)师:作者在“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件事上,经历了从“封阳台”→“封吗”→“先不封”这样的变化,心里再三思考,有了一段难以为外人理解的心路历程,从这里我们能看出这篇文章的线索就是“明天是否封阳台”。2、“明天要封阳台。”语气非常肯定,为什么?(用原文回答)找到的同学请举手,比一比谁最快。(因为“这样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3、后来是因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是因为一只受伤而又在孵蛋的鸽子的到来)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1、作者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鸽子?请找出相关的描写。普通、受伤、有孕、坚强、恐惧、戒备企求关爱2、面对着这只受伤的鸽子,这个可爱的生灵,假如我们与它来一次心灵对话,此时此刻它会对你说什么?你又会对它说点什么呢?请设计一段对话。3、面对鸽子的到来,文中的儿子是什么样的表现?(儿子:惊喜、忧虑、怜爱)4、鸽子不仅让儿子产生了担心,也激发了作者的同情之心。他的内心深处特别希望鸽子能多逗留一些时日。但他想的仅仅是鸽子吗?与此同时,作者联想到了什么?5、理解冯至的诗句指名一生朗诵。教师指导读诗时要注意诗句的停顿、节奏。教师范读。再指名朗读。诗句中“神”“迷离的故乡”指什么?在文中找出依据。人不能丢失“迷离的故乡”,“情感”应有“归属”,回归自然。6、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自然,亲近自然,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很多人却不能意识到这一点,有些人是如何对待自然的?找出相关语句?(10、11、12节)7、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读出来。自由朗读,追问: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心痛,气愤,希望,期盼……)一味地剥夺自然资源,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自然就会以它的方式发出呐喊、控诉,报复人类,所以说人类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就是毁灭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