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耕耘却不一样的收获作者:刘建始任何事情都需要比较,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看出孰好孰坏,孰对孰错。教育工作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情,而结果不一样,虽然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看看下面的一些案例,加以比较,就会一目了然。同样是教琴,而效果惊人的不一样!“我真的很想听你练习小提琴,”母亲叹气地说。这是一个令人难堪的情景。本来练琴应该对孩子和母亲来说是一种十分惬意的体验,可此刻却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义务。母亲期待的声音里已经夹带了一些失望。每天都这么重复着,母亲在问自己“为什么这孩子就不能表现出一些激情,对我的奉献表示一些感激呢?”但是孩子听到的却是别的,母亲要他满怀热情地练习小提琴,而且很显然,母亲也不是真的喜欢小提琴,这只是她日常家务之一。一旦到了指定的时间,母亲就像例行公事一样说,该练琴了。练习小提琴是这位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契约,练琴还没有开始,两个人都在心里希望早点结束。在附近的另一个家庭里,一位父亲从他的手提箱里举起大提琴。钟爱的调着琴弦,从他的动作看的出来,有一种耐心和专业的严谨精神。没有丝毫忙乱。这是段特殊的时间,是演奏前的准备阶段,是兴之所至的时刻,大提琴演奏着一首舒缓的曲子。这不是出于义务,而是一种诱人的邀请。房间里飘逸着动听的音乐,演奏者身体也随着音乐摇摆,孩子走进房间凝视着、聆听着、微笑着。然后,他打开它的小提琴盒,拿起小提琴放到他的下巴和肩膀的位置上,准确地随着大提琴的音乐开始演奏了,音色和谐悠扬。显然,这个五岁的孩子找到了他父亲演奏的旋律切入点。父亲笑了,有些惊讶。很好,这正是他所期望的,他仔细准备了适中的和弦,很快曲调变换了。再来一次,孩子在体验着他们演奏的圆润、丰满、混音的效果。当教育成为一种纯粹的义务时,就失去了兴趣和色彩,成为一种叫人厌倦的任务;如果出于热情的邀请,任务就会变成可口的美味佳肴,具有一定的诱惑力,被教育者会自然而然的进入角色,和教育者默契配合,成为很好的伙伴,共同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许多同质的教育方式,在实施过程中结果会不同质,教育者却找不出原因是什么?有人会说,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啊,我也是为了学生呀!有这样一件事情更能说明问题的所在。美国和中国的美术老师同样教学生画苹果,但是显示出不同的教育观念,以及不同的教育效果。美国的美术老师在上课时,提了一袋苹果,一人发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中国的美术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支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出来了。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第二位美术教师自己认为课上的很成功的,而且也露出洋洋得意的表情。比较而言,美国教师的学生虽然画的费劲且不太像苹果,但是画出来的却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而中国教师的学生虽然画的轻松且很像苹果,但是画出来的却是“黑板上的苹果”“老师的苹果”!通过画苹果可以折射出,两种做法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是大不相同的,最可怕的是中国教师,并没有看到自己的观念有问题。可能会有人说,我们贫困地区没有条件发苹果。但是从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没有发苹果的条件,但那里我们有大地、小草,哪怕是荒山、土坡、茅草棚,它们的教育价值,对于实现教育目标以及发展学生和表达美的感受和功能却是长远的。当然如果学校的硬件条件允许的话,在学校内就可以解决学生发展的问题,实现教育观念的突破!为什么同样的耕耘会有不同的收获呢?这里有很多因素。有教育者观念问题,但是自己有问题,没有发现,更没有反思,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死守着多年不变的教法,更不愿意改革自己的教育方式,也不愿意创新,跟不上形势发展。我们的教育需要生活化,生命化,赋予教学生命的意义,所以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去体验学习,发自内心地去感受。鸡蛋从内部打破,就是生命的萌发;从外部打破,就是供食用的食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