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追求教学中的“亮点”设计江口县闵孝中学:杨学峰一节流畅自然的物理优质课,总会有一些教学设计“亮点”让人耳目一新,津津乐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背后包含授课者在多次试讲后修改的冥思苦想以及同事们集思广益的智慧。没有哪一种思路是不用心的,哪怕是看起来很幼稚的想法,哪怕是头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都常常会给授课者的创新设计带来有益的启示。从一节精心备课的优质课中,可以看出课前精心备课的重要性,所以说备课是物理实验教学“亮点”的源泉。在此结合2014年江口县教学优质课评选的两个课题,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透镜》和《生活中的透镜》,就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亮点”设计谈点见解。1.良好的开端——新课导入设计一个新课导入设计的“亮点”能使一节优质课成功一半。所以一定要在新课导入上舍得下大力气准备。首先,导入的方式与情景要新、奇、趣,要贴近生活实际。若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他所学的东西是活的,是有趣和有用的,学生想学不好都难。二,导入要紧扣教材的重点,折射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在《透镜》教学中,有位教师的导入设计就非常有创意:他把两只相同度数的温度计放在两种透镜的前方,并使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处于凸透镜的焦点上,然后用两个同样的平行光源照射这两个透镜,让学生猜想并从前方观察两只温度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求知欲,学生都想知道为什么一支温度计度数升高而另一支示数几乎不变。又如在《生活中的透镜》教学中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他把自己结婚的精彩瞬间放给同学们看,因同学们对教师的亲切感而导致对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兴趣,也自然的引出了要学习内容。2.设计环节的引导性语言教师合理的引导语言是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活动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明确、条理,不要使学生听完之后不知所云,无从下手。例如在《生活中的透镜》教学中,有位教师对照相机的设计语言是这样的:“请同学们观察照相机的成像有什么特点?”,语言很模糊,结果同学们不知道怎样观察和回答。而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观察照相机成像的大小与倒正相对于物体有什么不同?”。很显然后者语言更加明确具体,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亲和力、鼓动性也是教学设计的“亮点”之一。3.教师要精选过程设计第一、要明确介绍实验器材与步骤。例如在组装照相机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学因为教师介绍器材时的目的不清而把镜头安装倒了,不能顺利完成实验。相反有些教师拿实物介绍使学生很明确各部分器材是干什么的,在介绍步骤时有位教师把各部分的组装过程分别用图片展示出来使每一步都非常明确,学生在组装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看看大屏幕,这样一来实验能够顺利完成,又提高了效率。第二、应该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改为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与领路人。要把课堂的探究体验真正交给学生,才能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第三、实验要便于学生操作。例如在《透镜》教学中,在探究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时,平行光源的选取就很重要。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直接让学生用激光笔操作,效果不是很好,而有些教师在激光笔上再加上一个分光器,这样一来平行光源就容易显示在白纸上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在白纸上直接画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引导学生画出经过透镜的光路与焦点,能降低实验难度。学生探究过焦点的光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以后,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入射光线延长再与折射光线对比,学生就能加深对“会聚”和“发散”的深层理解。第四、增加实验的可见度。让学生能够更清晰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以提高实验效果,这是实验教学“亮点”设计的重点所在。例如在照相机教学中让同学拍照来观察成像特点,有位教师别出心裁的用霓虹灯做了一个很亮的“6”字放在正前方让学生拍,学生都能很清晰的拍摄到倒立的“9”字,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又有新意。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位教师又用摄像头将学生的实验结果实时投放到大屏幕上,使此实验取得了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