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第一单元课题3古诗两首第1教时总第7个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准备小黑板“先学提纲”先学提纲一、初读古诗要顺畅1.诗中两个生字都是后鼻音,你来读一读:径霜2.再读读古诗,你觉得在哪些地方停顿更好些,试着划一划。3.把下列字词的解释标注在书上。远上:向山的远处延伸径:小路白云生处:漂浮白云的地方坐:因为于:比二、再读古诗明诗意1.再读读古诗,结合加点字的注释说说诗歌的意思。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呢?用笔圈一圈。3.诗歌是怎么描写这些景物的呢?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三、拓展延伸共赏析1.这首杜牧写的《山行》是传诵千古的描写秋景的名篇。2.再找一首你喜欢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一读。题目是《》3.老师推荐杜牧的另一首诗歌《江南春》,你来读一读,背一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学情分析《山行》除了个别生僻的字意,学生基本能读懂。但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难点在于引发想象、激发学生情感。教学过程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1.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能说说理由吗?2.引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写的《山行》,这是一首赞美秋天的经典之作。简介杜牧:唐代诗人,与李商隐被后人并称为“小李杜”。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1.学生初读1要求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自读了解学生自读情况,相机正音。3.思考:课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在山中小路上行走)4.学习“径”“霜”(1)指名认读,说说读音方面的注意点。(2)描红“径”“霜”三、品读感悟1.提示任务: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哪些景物?2.自主阅读:带着问题,自读古诗。3.展示交流:板书: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霜叶(感知各种景物在秋日的特点)预设1:寒山看图,说说是怎样的山?(寒山)谁来读一读这个词,一起读。读着寒山一词,你看到了山上是一幅怎样的情景?想一想这时是什么季节?山上的树怎么样?草呢?为什么称为寒山呢?(深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为寒山。)预设2:石径通向山顶的那条石径又是怎样的呢?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弯弯曲曲、绵延向上)预设3:白云、人家顺着石径抬头仰望,看到了什么?(悠悠白云缭绕,云雾间隐约有几户人家,似是神仙在人间。)白云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变化多端,具有动态之美)诗句中的“生”使山顶有了神秘的动感,使“人家”更具仙居之所。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山的高峻,石径的曲折。)想象: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的出现了几户人居住的小屋,是一幅多么迷人的景象。预设4:枫林刚才我们观赏了深秋山上萧瑟的秋景,此时我们又来到了枫树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迷人景象呢?结合图,用一两句话说一说。(枫叶在夕照下更是红得热烈,红得醉人。)这时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惊喜)诗人又是怎么做的呢?(弃车而行,融入这无尽的火红)什么原因使他这样做呢?(爱)预设5:霜叶走在这样的枫树林中,诗人会想些什么呢?2为什么这枫叶越近深秋,越是这般绚丽?越是秋霜洗礼,越是更显妖娆姿态?(枫叶比二月花更具生命力,不怕风霜,不畏严寒。)指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读出枫叶的火红,作者感情的热烈。)4.诗人在枫林间徜徉,似乎觉得来到了那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春天,不由得心潮澎湃,爱煞了眼前的枫叶。5.你能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小结:诗人给我么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6.指导背诵全诗。四、拓展延伸老师这里还有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快来读一读吧。★《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