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以下手法:一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不光有谭老师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还借助三类角色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刻画谭老师。另外,对于当时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写,也从侧面很好地衬托了谭老师的形象。二是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文章不仅详写了地震时的谭老师,还略写了平时的谭老师,使人物形象更全面、更立体、更饱满。一、文本语言由浅入深本文的语言文字很值得推敲、品悟,在感受本文地震场面的可怕,通过正反两个面来品读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时,抓住关键的字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在体会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时,也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特别是“推、拉、撑”这三个字。因此,教学中,可反复提醒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品读、交流,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光能够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还能扎实地掌握这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二、课文内容表达集中本文在描写地震的场面时,文字主要分散在第三、第四和第六自然段,而且三段文字在描写时,是按照地震的强烈程度来排列的,学生只有将这三段文字整合起来阅读,才能发现文字的这个特点,从而才能更好地体会地震的可怕。因此,在课上,可将三段文字同时出示,并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其写法上的特点,然后抓住关键词交流感受,这样的处理,比只是让学生自由找出描写地震场面的句子谈感受的效果好很多。另外,文章通过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谭老师的同事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从侧面写出了谭老师的伟大壮举,在教学时,如把这三段文字单独出示让学生品读的,从效果上看,整堂课显得比较零散,这三段本来联系紧密的文字被割裂开来,特别是在体会侧面描写这一写法时,学生很难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应尝试将这三段文字一起出示,效果会不错。三、学习资料丰富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很多地方都能读得更“厚”:地震的场面、谭老师和学生被埋的场面、地震中涌现的其他英雄……首先关于地震,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来讲,地震离他们很远,他们很难通过一篇短小的文章来体会地震的危害和可怕,这也就直接影响他们理解人物的品质。教学时可引用了一段地震的视频来帮助学生体会,恐怖的画面把学生带到了地震中,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的可怕,为他们接下来体会人物形象做好了铺垫。其次,在读到获救学生对谭老师的回忆时,这简短的一句话也很难让我们读出其中的感动,因此要让学生好好朗读一段谭老师和学生被埋时的对话,通过这段文字的补充阅读,把当时的情形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很多学生在阅读时,眼里都闪着泪花……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此时在学生心中更高大了!课文中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如“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这句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