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一、问题的提出专家预言,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有学者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市场化转型,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身体疾病,成为人们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当下中国社会飞速发展与迅速转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学生赖以生存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环境因素正在发生着最深刻的变革。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随之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与转变;学校办学方式在不经意间的悄然转变,校际之间竞争的持续加剧,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及某些复杂的原因,必须争夺有限的生源市场,地理环境、区位优势、硬件建设、师资力量不分伯仲的学校往往依赖考入最驰名大学的吸引力作为学校办学实力的招牌与见证,以此吸引最优秀生源的青睐;家庭的过分期待,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栋梁,或退而求其次,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某方面的成功人士,公众瞩目的光环人物,如果还不行,最起码跻身上流社会或中流社会的白领阶层,保持较为尊贵的地位和可观的收入才勉强凑合的心理,这样被逼入绝境的广大学生与教育工作者在有形与无形中产生空前的升学压力与就业压力,这一悖论让当事者与旁观者啼笑皆非。当然,不容忽视当下社会多元价值取向强烈影响下的新生代,他们的价值观念迅速分化、重组与建构,多元价值取向支配着新生代学生观念的怪异与他们小圈子思潮的转变、流行离异家庭的骤然增多,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与以往相比更为突出,更为严重,诸如犯罪、贩毒、厌学、心理脆弱、性格孤僻偏执、独立性差、亲子冲突呈增加趋势等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恰当妥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长期忽视必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国家、家庭、个人未来的发展也极为不利。不可否认,当代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发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但教育的主要角色——学校——似乎在升学的重压下还无力也无暇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财力与人力来有效破解这一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国内外研究机构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以人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为终极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是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与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国家早已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严重性与紧迫性,早在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决定》中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目标,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为了切实提升中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认真研究和大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今天我就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原则等八个方面逐一展开进行探讨。二、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1.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界定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界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这一界定明确了心理健康的内涵与外延,即健康除了身体(即肉体)没有疾病之外,还要具备心理(即精神)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要具备良好的心态。本文所论及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在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界定的基础上并融入了另外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指不仅具备健全的智力、完善的情感和坚韧的意志,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及对自然、社会、他人与自我的正确认知、评价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另,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两个世纪(19~20世纪)以来心理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