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弹力的大小与方向;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科学知识1.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2.认识弹性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3.了解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2.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各种弹性物体:如各种弹簧、泡沫塑料、气球、橡皮、钢尺等;各种非弹性物体:如各种橡皮泥、湿黏土块等;标准弹簧、钩码若干个。教学过程:一、谈话、揭示学习内容1、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力,那么各种常见的力是怎么样产生的?这些力有哪些性质和特点?如何来控制它们的大小和方向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一起来学习、研究。2、演示实验:用手压住一个充满空气的气球,把手放开会有什么现象产生?谁让气球变大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3、物体改变形状以后,很多东西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改变形状以后所引起的一些变化。4、读题: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二、研究弹性物体,认识弹性与弹力1、分发材料,提实验要求: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有什么发现?2、分组活动:各小组利用教师准备的材料及自己的学习用品做实验3、交流实验时所观察到的现象4、这些物体在刚才的变化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5、对,这些物体都具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性质,叫“弹性”。①出示: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外力时,还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读一读②辨析:教师演示活动:捏橡皮泥。它也具有弹性吗?为什么?③弹性物体具有什么关键的性质?再读这句话④哪些物体具有弹性?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做一做。6、实验演示:用橡皮筋拉长,突然松手,橡皮筋弹到手上,很疼。谁打了我的手?这种力来自于谁?是由于什么产生的?7、揭示:这种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力叫做“弹力”。8、动手做,操作实验器材,感受弹力的存在。9、读一读:P49页方框内内容。三、研究弹性与弹力的应用1、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弹力呢?举例说说。2、分析具体事例:玩蹦蹦床什么是弹性物体?谁对弹性物体施加外力?弹性物体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使孩子跳起来的?3、填写分析流程图4、总结:弹性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就是弹力。这个弹力是对抗所施加的外力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反。四、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1、激发兴趣:那么是否我们所用的力气越大,弹性物体的形状就会改变得越厉害呢?这种变化与离的大学习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呢?2、布置任务:在相同的弹簧上挂钩码,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的长度之间的关系。3、实验指导,器材分发4、学生分组实验5、汇报实验结果6、总结实验结论7、讨论: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将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