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做做脑保健操“衣锦还乡”打一位明代著名散文家生(齐声):归有光师:同学们真聪明,能说说谜面和谜底有什么关系吗?生:归有光就是回家有光彩的意思,也就是衣锦还乡的意思师:对但是归有光最终也没有衣锦还乡,他一生科举不顺,仕途坎坷(上课铃声响起)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项脊轩志》,(教师板书)这篇文章被誉为“明文第一”,也就是明代最好的散文,真有这么好吗?我们不妨来读读,品一品其中的真味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遍读书的任务是:读准字音,弄清句意我们请同学来读,一人读一段,我们一起拿起笔(教师边说边拿起笔,学生也拿起了笔,端起了书)认真听,标出我们认为读得不准的字音和句子那我们就请坐在最前排的同学读书,一人读一段(四个学生读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标记)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有读得不准的字和句子吗?生1:老师,我认为“或凭几学书”的“几”应读“ji”而不读“ji”师:为什么读“ji”?生1:因为在这里是桌子的意思,不是几个的意思师:很好,字音和字义是相关的生2:“庭中通南北为一”应读作“庭中/通南北为一”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这种理解吗?生3:不同意,应读作“庭/中通南北为一”师:为什么呢?生3: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庭院中是相通的,南北是一个整体”如果读作“庭中/通南北为一”意思就发生变化了师:理解得很好刚才同学们的争论很有意义,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断句对句意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生4:“轩凡四遭火”应读作“轩/凡四遭火”而不应读作“轩凡/四遭火”,因为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轩”,后面的内容都是陈述“轩”如何的师:从语法的角度来断句,很好,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很扎实大家在读的时候还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生5:老师,“凡再变矣”,我不明白师:这句话中每一个字都不明白吗?生5:不是,只是“再”不知该怎么理解,讲成“再次”,有点讲不通师:这位同学读书读得很认真,那么请你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生5:“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庭院中开始的时候围上篱笆,然后理上了墙师:对呀,那么后面一句中的这个“再”怎么理解?生5:(微笑)知道了,是“两次”的意思师:老师替你高兴,在文言文的阅读中,知道了对词义的理解要结全上下文的语境一个词语的意义有好多个,但在这个语境中它只有一个意义,所以语境对阅读文言文是极为重要的生6:老师,第三自然段中的“得不焚”能不能理解为“得不到焚烧”?(其它同学有的摇头,有的显得比较迷茫)师:这个问题有些挑战性,因为就这三个字来看,字字落实,可以这样讲咱们请这位摇头摇得最厉害的同学说说自已的理解生7:我觉得不应该理解成“得不到焚烧”,这样理解的话就好像这个小屋很希望被烧掉似的但具体怎么理解我也不太清楚,只是觉得这么理解不对(师生共同点头赞许)师:很好!那么你能根据上文给这个句子补充上一个主语吗?生7:应该是“项脊轩”吧(生7说完后和其它同学都流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我知道了这个句子应该理解为“项脊轩能够不被焚烧”师:对,同学们,这个句子的学习让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什么?生:(很兴奋齐声)省略师:有些时候我们对一个句子感到很为难,一旦补充上省略的成分,就会豁然开朗同学们还有问题吗?(同学们眼眼亮亮的,回答老师)没有了师:那么老师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是不是真没问题了(学生期待地看着老师)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题目的含义?(教师用手势将学生的视线引向黑板板书的题目,学生举手)生:“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志”是“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记述项脊轩师:不错,哪位同学有补充?生:“志”应该是一种文体,通过记述事物抒发感情、感受的一种文体师:对,这篇文章就该是通过记述项脊轩里发生的事来抒发感情和感受了,(有些同学在记录,而有的同学只是在听)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记笔记了,没动笔的同学拿起笔来啊,同学们贡献了那么多智慧,应该及时将这些智慧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