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中的潜台词参考资料相认前的一段是朴园和侍萍的一段可以说是回顾往事的对话,此时侍萍已经认出了朴园,而朴园没有。朴园对侍萍的三次问话是很有意思的。“你----你贵姓啊?”,“你姓什么?”,“你是谁?”这三句话都是为了确定侍萍的身份,但一次比一次的语气要重。他们回忆三十年前无锡的事情,朴园慢慢的发现,这个女人对自己的前妻的事情了如指掌,便一步步怀疑他的身份,当他听到那个人还活着的时候非常惊讶,忽然立起问:“你是谁”这说明他已经有些慌了。没有想到自己的事情到现在还有人知道,而且自己以为死了三十年的前妻竟然活了。这三句话的变化不仅是他语气的变化,更是他思想的一步步紧张的过程,也是一步步撕下自己慈善家面孔的最好见证。再看看侍萍的话:“可她不是小姐,也不贤惠,听说也是不大规矩的。”此时他已经清楚对方的身份就是周朴园,而他的这三个递进的话就是对自己经历的一种…一种抱怨吧!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她对周朴园的不满之情,不过朴园似乎还听不出来。她是一步一步地可以说是在启发着周朴园去想三十年前的事情,“老爷想见一见她吗?”“老爷想帮一帮她吗?”她不断试探着周朴园的态度,最后到了说衬衣的时候终于忍不住说破了自己的身世。相认以后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就更为明显了。周朴园知道来者身世后,立刻警觉起来:“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两个问句把周朴园的老辣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一定是有人指使侍萍来给自己找麻烦的。当他从对话中确定了侍萍没有人指使时,便稍稍的平静下来,有自己的一套话,稳住了侍萍。“你静一静,把脑子方清醒一点....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这两段话不可否认他对侍萍确实是有感情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先让激动的侍萍得到了一点安慰,使它不那么歇斯底里的控诉了。然后的对话,“你打算要多少钱?”更是把他资本家一身的铜臭写了出来。一切都想用钱来解决,这使得他本来就少有的一点感情因素也让广大读者忽视了。无论是说道四凤,鲁贵还是鲁大海,都已经在他的掌控之中了,一个突发事件被他的老谋深算解决了。而相比之下,侍萍就显得要幼稚得多。一直是处于对三十年不满的控诉状态。“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似乎我的报应我的报应。”这两句话体现出他对自己的不公平的不满之情。直道听了朴园的一席安慰的话后方才平静下来。“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不必再提了。”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证明在侍萍和周朴园的“交锋”中,鲁侍萍已经认输了。最后到朴园问她想要什么的时候,她说:“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这么一句话既体现出了母爱,可以看出她刚来的那种愤怒和不满已经在朴园的套路中被消耗殆尽了。值得一提的是朴园后面的一句:“....鲁家的人,永远不要再到周家来。”截止到此,侍萍突然到来的事情已经完全摆平了,又回到了他掌握的世界中。周:梅家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份。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的夜里投河死的。在这里,周鲁二人的对话体现出鲜明的针对性,当然,三十年前在“好地方”“无锡”,周朴园曾导演了一幕始乱终弃、终酿惨剧的“出名”事情(引号为周朴园语)。自然,他的“恋人”也就有了好门第、好出身。这怎不勾起侍萍对三十年前苦难一幕的痛与悔。她要揭穿眼前这位把咀嚼他人不幸当作自己快慰饮品的伪君子的丑恶嘴脸。原来:“年轻小姐”是一个下等人;“贤慧”、“规矩”其实是不守本分,且“不清白”;投水而死的那个夜晚并不普通,“大年三十”的团圆之夜,一对母子投河了。一切都是谎言,伪君子的欺谩一览无遗。且慢,这里还有更值玩味的出现于周鲁二人话语中的同一个词“忽然”。周朴园一句“忽然地投水死了”,就轻描淡写地抹煞了对一个年青姑娘的摧残,这“忽然”更成了推卸原本属于自己的妻儿之死的责任的巧妙遁词。这怎能不激起侍萍内心的愤怒的波澜。侍萍所1言“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这似乎有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