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11从高考阅卷看高三语文教学策略生态语文团队蔡明从2001年开始,我便参加了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一直担任着专家组成员。主要负责做如下几件事:1.在阅卷点的领导下,草拟高考作文评分细则;2.承担阅卷教师培训工作;3.指导、监控和复查阅卷情况;4.完成阅卷小结。从现在开始,高考情况变得比较复杂。我不得不首先从回顾说起。2004:十年探索路自2004年江苏高考单独命题以来,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格局和命题质量一直受到关注,直接影响着江苏高考语文的教学与复习,试题本身也一直好评如潮。即使如2013年的命题,几乎是处于“老虎打盹”的一个状态,也还是有许多题有相当的质量,有些题虽然有点瑕疵,但其背后的命题思想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或许有人对2004这个时间节点没有什么概念了,那么,我说一道作文题,你或许就会知道了。那就是“水的灵魂,山的沉稳”,开始了江苏话题作文命题的新纪元。这道题是一方面好评如潮,大气,品位,有江苏人文、教育大省的范儿,当然,另一方面在考生、家长,特别是高三语文老师这边,几乎是一个措手不及。时至今日,我还是不放弃我当年在第一时间知道命题之后的感受,这绝对是一道好题,是一道好的竞赛题,但作为几十万人的考场作文题,还是有点勉强。这从当年的考场发生,大家就知道了,这一点已经有历史事实证明,这里就不多言及。还是回到2004这个时间点上,从那时起,江苏高考命题人就担纲起引领整个江苏高中语文教育的重任。这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到了今天,还是有人不愿意认可,以为,考试就是考试,教学就是教学,考试不可能左右高中语文教育。但事实大家都清楚,在这种功利教育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有谁能挣脱考试的掣肘呢?又有谁能允许你不按考纲和考卷去准备教学与应试呢?高考命题就是事实上的教育教学的“指挥棒”,你承认也行,不承认也罢。事实就是事实。回到命题上来。江苏命题人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和省招办,后改为考试院的领导下,不断探索高考语文命题的规范化、科学化,从考试说明的修订到命题的调整,一方面尽可能有利于高中新课改,尽可能给一线正常的高中语文教育以更为自主的空间,另一方面,不断在题型、题量、分值、选料、布题、考点安排诸方面做出研究与实践。可以这样说,一直到2012年为止,这条探索、实践之路还是卓有成效的,为江苏的高考语文,也为江苏的高中语文教育,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其中有一个数据是很能说明问题的,那就是9年间的命题,每年都得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度认可,好像都被评为当年的优秀试卷。因为,不断地规范,逐渐地完善,题型调整、分值设定、能力点筛选等都已经基本固定,也给一线的老师和学生的高考复习与备课带来了很多的方便。这其间出现的高质量的命题是相当的多。但就作文一部分而言,比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人与路”,“怀想天空”,“品味时尚”,“绿色生活”,“忧与爱”等等,至今都被大家提及着,使用着,甚至是怀念着。2014:特别的过渡到了2014年,面对高考语文大分时代的即将到来,江苏命题人,肩上有了更多地担当。为了2017年的平稳过渡,他们在2014年的高考语文命题中就开始了渐渐的渗透,力争让江苏考生和江苏高中语文教师有一个慢慢适应和提前适应的准备。1.“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一改以往渐渐定型的选择加简答概括的固定题型套路,用了5道选择题题型;二改以往前两题考字音或字形、成语或病句的定势。第1题就是词语在语境中的选用,第2题考了诗歌中的对仗,第3题考了交际用语的是否得体,第4题考了句子的衔接,第5题考了漫画寓意的理解。全套语言文字运用题,完全变了脸,但更贴近语言文字的“运用”。虽然,题目不是如老师指导下反复准备的,但考生解答这样的陌生题目,反而认为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意思”,甚至认为就应该这样考,才更公平,更有“语文的味道”。2.“文言文阅读”部分,一是分值比以往少了1分,二是选料不再局限于人物传记类,三是题型不再“选择”到底,而是选择加翻译和简要概括,四是实际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点发生了变化。实词、虚词的选择考查属于基本稳定部分,翻译和简要概括属于变化部分。准确说,这种变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