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一)立定跳远教材单元分析镇江实验学校杨爱华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立定跳远是发展跳跃能力和提高灵敏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现阶段实行的《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中测试的重要项目。立定跳远是下肢力量的重要表现,它的提高可以带动实心球成绩的提高,可以提高短跑的速度能力和爆发力。二、教学目标和要求1、初步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学会双脚用力蹬地,双脚轻巧落地的方法,立定跳远的雏形。2、初步学会立定跳远摆臂、腾空的动作方法,发展灵敏、协调素质三、教学的重点、难点此项教材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教阶段,是一项具有锻炼价值的项目,在各个阶段重难点均不相同,就动作技术来讲重难点如下:重点:双起双落,摆臂与蹬地的配合难点:腾空收腹,缓冲落地。教学要点:蹬、摆、收、举、伸、移。蹬:两脚蹬地;摆:两臂用力向上摆动;收:屈膝收腹;举:空中举腿;伸:落地时小腿前伸;移:两膝弯曲重心前移。四、技术结构与要点:立定跳远是由预摆、起跳、腾空和落地四部分组成。动作要点:两脚开立于起跳线后,经过两臂预摆,,配合两脚屈膝蹬伸,向前上方跳出,收腿向前落地,屈膝缓冲预摆: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站立在起跳向后,两臂以肩关节为轴前后摆动。预摆时臂由下向上摆至头上同时吸气,两腿伸直,脚跟轻离地面;而后两臂经前、侧迅速向后方摆动收腹屈膝重心落在前脚掌上,重心前移。身体的上肢和大腿弯曲(髋角)59—76度,大腿和小腿弯曲(膝角)96—100度,踝角53——57度。(预摆的次数因人而异)。要点:上下肢协调配合,摆动时一伸二屈降重心,上体前倾。起跳:两臂由后向前上方有力摆动,同时两脚迅速用力蹬地向前上方跳出,身体充分伸展,起跳角42—45度之间。在起跳瞬间深吸一口气,并憋住,为肌肉工作提供最大能量,增强肌肉起跳时的瞬间爆发力。要点:蹬地快速有力,与摆臂协调一致,背部有力及时。腾空:起跳后,人体充分伸展,做到“三直”即髋、膝、踝三关节。此时身体与地面夹角大约在53—58度之间,两臂前上举。在腾空时人体在达到一定高度时,双腿屈膝、收腹准备落地。在收腹的时机选择上因人而异。腰腹力量强的可以在人体达到最高点下落时迅速收腹举腿,尽可能的延长腾空时间,达到尽可能的落地点;腰腹力量弱的可在人体达到最高点时迅速收腹举腿,以便顺利完成收腹举腿动作。收腹举腿的同时两臂急振后摆,小腿尽量前伸,从而达到理想的落地点。要点:空中展体要充分和收腹举腿的时机选择。落地:落地是立定跳远最后的技术环节,合理的落地技术是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关键一环。正确的落地技术应在合理的完成起跳、腾空后高抬大腿,伸小腿。落地一瞬间脚跟应在身体重心垂直点前。落地后,两臂快速后摆,上体前倾收腹防止前倾,立即收腹防止重心跟不上而导致后坐,达到平稳落地。落地时最佳角度在64—71度左右。要点:小腿前伸的时机把握和手臂的协调配合。动作口诀:两脚开立膝弯曲,摆臂蹬地髋前送,收腹举腿臂后摆,脚跟着地膝缓冲。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1)进行各种模仿练习。如各种小动物小兔、袋鼠、青蛙等。(2)原地站立,两脚左右分开(约),脚跟稍提起屈膝半蹲,上体前倾随教师做弹性屈伸。(3)按一、二、三的节奏练习立定跳远。(4)学生自己尝试练习立定跳远。(5)利用多种手段进行练习。A、双脚连续跳过8~10个障碍物(间隔60~80厘米,高度20厘米左右)。B、双脚起跳越过横放的小垫子或20~30厘米高的皮筋,注意轻巧落地。C、从30~50厘米的起跳向后双脚起跳落在20~30厘米高的台阶和跳箱盖上。D、从高处向下跳下,增加腾空时间使学生掌握空中展体和落地的动作。(高度大约30~50厘米)。(6)利用立定跳远做游戏,增加学生的练习兴趣。5、产生错误及纠正方法:(1)摆臂和蹬地配合不协调,有“后摆”现象产生原因:动作不熟练、紧张,或摆臂和蹬地在时间上不一致纠正方法:讲清动作要领,“蹬伸”与“摆臂”同时进行,多做预摆动作和摆臂向上跳的动作,同时进行一些其他能提高协调性的运动。(2)跳得太低产生原因:蹬地角太小、上体太直或摆臂不充分纠正方法:向下后蹬地(起跳角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