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重点难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学法指导;本单元学习抒情散文,如何阅读抒情散文?⑴首先是通过语言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文章情感。⑵艺术手法的赏析。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二、课前自主学习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是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浙江绍兴。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9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1948年,在国统区反对蒋介石卖国政府的民主运动中,他一贫如洗,身染重病,毅然在一份抵制配给美国面粉的宣言书上签了字。毛泽东同志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该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2.写作背景提示:《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时任清华教授。文章的第一句说:“”。不宁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永远是个迷。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迷,所以,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困苦和诸多矛盾;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可以阅读和掌握这篇文章之后,作进一步的探讨。三、基础知识梳理1、正确识记下列加点的字闰()儿琐屑()踱()步弥()望霎()时敛裾()倩()影鹢()首酣()眠袅()娜脉脉()蓊蓊()郁郁峭楞楞()参()差()惦()记幽僻()媛()女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明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