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宝湖实验小学周学燕教材分析:《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学生特点: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记诵积累。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题,出示目标:1、谈话,板书课题:a.指名读。b.齐读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a.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b能根据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c.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提示一:按照自己的感觉朗读课文,至少读3遍,争取读通课文,并把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标注出来。(2分钟内完成)1、生自由练读。2、交流: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指名交流。根据学生提示,指导朗读。3、指名读文,发现问题。4、出示全文,用“/”标注停顿。⑴生练习读。⑵指名学生读课文。重点指导读好“哉”、“兮”后的停顿。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借助注释,读懂文意自学提示二:借助注释、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词句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1、生自学。2、指名逐句翻译。3、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4、再读全文。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品读课文,感悟文心自学提示三: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善听?钟子期听懂的只是伯牙的琴声吗?(2分钟后交流)1、指名交流。相机出示文段,引导品读。2、交流:A.品遇知音之喜——⑴对比理解一字多义: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⑵教师引读,想象画面: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⑶想象练笔: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B、悟失知音之痛: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齐读。2、出示资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3、浏览“资料袋”,拓展。4、引读激情,练习背诵。四、回归目标,小结。2五、布置作业:必做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选做题(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1、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2、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3、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六、板书设计:伯牙绝弦知音念志心绝技绝望绝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