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赶海》说课稿教者:孙士友教材分析《赶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课文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年的无穷乐趣,处处洋溢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怀。课文插图再现了课文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课文。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文章以歌词开头,巧妙地引出下文。“每当……便……”突出赶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赶到海边——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顺序具体记叙了赶海的过程。第二自然段中“海水哗哗往下退,只要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赋予浪花以人的神态心理,使浪花奔涌跳跃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写出“我”赶海的兴奋与快乐。第三自然段既用“有的……有的……”句式,总体写出赶海的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描写,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的个体活动。其中抓蟹、捉虾是重点,描写得生动具体,富有童趣。第四自然段写赶海的人们在夕阳中归家,海滩也恢复了平静。既展示了傍晚大海的美景,又给人留下想象与回味的余地。文章的结尾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似”。(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2、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文本语言,或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2、难点:通过学习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教学设计一、初读感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在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2、引导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这就2是——赶海。4、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并引读。5、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一点,我借助背景图画和乐曲等手段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2、检查自读效果,纠正错音。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浏览课文,弄清作者写了赶海时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和捉大虾这些有趣的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4、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趣事再自由朗读,教师指导学生用惊喜、好奇等恰当的语气读好练习4中的句子。[设计意图:课标强调,整体感悟是深入体会的基础。而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结果。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初次自读、再次自读的环节,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二、精读感悟本文的内容比较浅近,同时“赶海”对本地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非常接近生活的教学中,我通过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等途径,引导学生感悟赶海的乐趣。(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播放一段《大海啊,故乡》的歌曲,借助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回忆。2、齐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每当……便……”句式,体会赶海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媒体展现大海退潮时的画面,让海水涌动、浪花跳跃的情景和哗哗的海浪声打动和感染学生。2、指导学生读课文,从“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飞跑着追赶”体会海浪与赶海人相互依恋、嬉戏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