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体会合唱的魅力《美丽的黄昏》这是一首合唱歌曲,今天的音乐课就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这首歌。合唱在我们的音乐课当中就目前来说还是一种萌芽状态,它既是一种新事物,也是一种客观事物。需要在课堂中具体落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前作了精心准备,搜集了好多关于黄昏的图片和与之匹配的背景音乐,做成了比较精美的黄昏图片课件。孩子们在课堂上通过课件感悟到了黄昏的宁静与美丽,都能够正确地表达出应该用轻柔的声音唱这首歌曲。可是在真正演唱的时候,由于声部轮唱时生怕自己唱不准,孩子们都做不到用轻柔的声音来演唱。整首歌曲,给人的感觉就是在赶,就是三个声部在比赛看谁唱得响,实在是难听。我又是请较好的学生与我合作进行示范,又是用语言进行描述再三地强调我们应该怎样唱。可孩子们还是放不下包袱,声部还是很不清晰。于是我改变了我的教学方法,让第一遍让孩子们用“悄悄声”演唱,让他们完整感受歌曲,知道这是怎样的一首歌。待他们对歌曲的内容、要表达的情绪有一定的了解后开始我来翻唱第二遍,目的是让他们能清楚的听清旋律,而同时要求学生为我击拍,让他们感受三拍子的特点。这样反复多次后,孩子在旋律的把握和情绪的表达的准确度上有明显的提高。为了避免重复演唱给孩子们带来的枯燥感,我变着花样让他们唱,分组,分男女生,坐着唱,站着唱,表演着唱,三四遍下来孩子们几乎已经能背唱了,用不了多久便能牢记于心。看到孩子们深情熟练地演唱《美丽的黄昏》,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自豪感、成就感在心中不由而生。[教学反思]本节课力求通过创设情境和多种感受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综合表现力。但很遗憾,课堂上参与举手、大胆发表自己对音乐的见解、想法的学生还不是很多,这可能跟自己的音乐素质和课堂调控能力缺乏有关。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在一堂课中就能做得尽善尽美。音乐具有弥漫性,音乐的弥漫性也体现在它的消化与吸收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所以,在本节课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明确了双声部的进行,同时会主动地去表现歌曲意境。但如果要唱到娴熟、完全准确,我想那将需要一个有计划地、长期的过程。所以我给这课的定位是:抛砖引玉、承上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