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启蒙教学,让课堂充满艺术性摘要: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是要教师通过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形象和活动进行艺术加工,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感动,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关键词:启蒙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性每一位任教过低段英语的教师都有深深的体会:英语启蒙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二年级学生,因为其特殊的年龄与心理,套路的教学管理,无法让他们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较难促进学生情感活动和智力活动的结合,更谈不上兴趣的激发。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更要把自己的教育理念用形象的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感受到英语学习的魅力。那么,这种形象的手段是什么呢?本人作为一名英语教学战线的“老兵”,同时又是启蒙教学中的新手,认为这种形象的手段便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艺术是创造,创造是新奇,新奇是强刺激。艺术所造成的强刺激,不单是感官刺激,同时也是情绪刺激,这种高级的刺激形式常常不需要反复强调。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是要教师通过对自己在课堂上形象和活动进行艺术加工,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感动,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在启蒙英语课堂中,如何实施艺术性教学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期待成吸引,渴望再相见当教师进入课堂的时候,给低段一二年级学生的第一印象,不是你流利的口语,而是你的外貌与穿着。一位特级教师曾做过一个实验:他问一群刚入小学的学生:“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大多数学生回答:“年轻漂亮的阿姨。”笔者以前也曾做过一个试验,低年级学生喜欢年轻时尚教师的差不多有85%以上。可见教师的形态美在学生中,占着何等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英语教学的启蒙教师,由于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在遵循衣着端庄、得体的同时,还要给学生一种愉悦感和个性鲜明的感觉,甚至可以体现一些“洋味”。让他们感觉教师富有朝气和活力,富有知识和素养。让每堂课,都为学生带来视觉或个性的刺激。这样,听起课来,自然会情绪高涨,精神百倍。就目前实际教学来看,在英语课堂中,为师生取一个英文名等,确实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好方法。二、眼睛会说话,无声胜有声低段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心理思维特点,可能不容易达到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避免批评与指责,否则会拙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导致师生关系不和睦、不融洽。没有学习积极性,自然学习更加困难。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身上最会“说话”的器官,能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最微妙的情感。教师的眼睛具有特殊的功能,英语教师的眼睛更应如此。教师要用亲切、热忱的眼光迎接每一堂课,使学生从教师的目光中,读出对自己的诚挚的信任;教师更要用不同的眼神来评价、要求学生:要用肯定的眼光告诉学生答对了问题,用期待的目光激励学生提出了问题,用赞许的目光告诉学生解决了问题,用宽容的目光告慰学生答错了,但没关系。肯定中有期待,否定中有鼓励,严厉中有要求,教师的目光需照亮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时刻关注着自己,老师是公正的人,是可亲可敬的人。这样,就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如浴春风”,其乐融融。三、表情要丰富,微笑紧相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道的知识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这句话,说的是教师要注意教态艺术,充分发挥其移情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位优秀教师讲课的生动程度,很大部分是靠面部的表情完成的。作为低段英语启蒙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经常根据教学内容,通过面部表情,恰如其分地表达其意义内涵,尽可能地切合英语语言国家人士的生活习惯,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此外,微笑也应该成为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手段,它是师生良好关系的纽带,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和鞭策,能给学生以亲切、礼貌、信心和力量,从而增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感和成功感。四、语言更优美,幽默常相伴语言是组织、指挥、讲解的工具,也是开发智力,感染情绪,影响个人发展的手段。“善教者心善言”,英语教师良好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效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反之枯燥乏味的语言则是一种折磨。马卡连柯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