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言行暗示”(扬中市丰裕中心幼儿园张燕)游戏:要是有一个修理工就好了对象:洋洋(5岁)内容:洋洋暂时找不到“工作”了,他沮丧地跑到老师面前,想找老师帮助解决问题。这时,理发店的发型师叫道:“老师老师,我们的吹风机坏了,老师你来看一下,帮我们修一下啊!”老师要去“百宝箱”里拿工具帮助修理吹风机。可是这边的警察也来拖老师了,他们要老师帮着把警车上的报警灯修修。老师看着孩子们,再看看洋洋,故意感慨道:“哎,要是有人有空,愿意做修理工,帮帮大家该多好呀!”听着同伴求助的声音和老师的感慨,在一旁的洋洋好像有了做“修理工”的愿望。这时老师立刻递上了装着工具的篮子,问:“这些东西是你需要的吗?”洋洋认真地点点头,说:“好的,这就是我的工具箱了。”说着,他拎起了篮子上岗了,他神气地说:“大家要修东西就来找我哦!”洋洋跑到理发店,对发型师说:“我是修理工,我来帮你修电吹风吧。”他认真地开始修理起来,没过一会儿,洋洋开心地说:“你看,我修好了哦!你可以继续理发了!”其他孩子看到了,纷纷跑来对洋洋说:“洋洋,你来帮我们修理警灯吧!”“洋洋,我的煤气灶坏了呀!”……一下子修理工洋洋的工作变得忙碌起来了。分析:幼儿经常在游戏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不是幼儿自己能力所能解决的,而有的问题只需要给予幼儿以言行暗示,幼儿就能自主化解难题,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上述案例中,教师基于对幼儿的细致观察与个性了解,巧妙地运用语言“要是有人有空,愿意做修理工,帮帮大家该多好呀!”,暗示幼儿可以找到“新工作”。倘若幼儿能接受暗示,就表明幼儿有类似的兴趣,而倘若幼儿不接受暗示,教师则可以放弃引导。不仅如此,机智的教师还递上了装有工具的篮子,通过提供“这些东西是你需要的吗?”,帮助幼儿有目的地回忆生活经验,从而有效地整理“修理工”的相关经验。还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幼儿拒绝篮子,教师无须强求,教师能从幼儿的拒绝中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如果幼儿接受篮子,难么从本质上进一步夯实了幼儿对新角色的认知。这样的暗示最终解决了幼儿游戏中“找不到工作”的问题,也帮助了幼儿自主地投入到新的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