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困生交流和沟通的技巧素质教育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个班级,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困生。那么,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与学困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进而触动其心灵,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教师再为其创造适当的学习环境,端正学习态度,使之尽快转变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促使学困生转化,成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关键。我认为转化学困生的前提是学会与其交流和沟通。一、深入了解和研究学困生,是交流与沟通的前提。每当与一名学困生做思想交流之前,我总要把他的学籍档案仔细地阅读,把所需要的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利用课余时间,逐一核实。在对其家庭情况、学业成绩、个人爱好特长、思想表现等方面有了全面的认识后,通过多次与他的接触、观察、测试、谈心,弄清他在想些什么?担心什么?有何打算?找出其学困的根源,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机会,纠正其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化其自卑的心理,逐步树立他的自信心,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激发他在人生旅途中积极进取的激情和心态。二、消除隔阂和代沟,缩短交流与沟通的距离。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之中,教师用亲切的话语,甜美的微笑,真诚的热情,来唤起学困生真实的内心情感。学困生与其他同学一样,有热情有激情,他们面对老师的满腔热情,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们最终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教师的关怀。有的教师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对同一学科,某个老师教的时侯学生感兴趣,学得好,还可能成绩突出。换另一个老师教就不是这样呢?其实这不一定是教师的学识问题,可能就是真诚的爱的魅力。日常生活中我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学困生交流,拉近了我与他们的距离,在他们心里我就是他们的大朋友,他们会主动的与我谈心,他们在课堂上也会用心地学习,生活中更会主动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他们偶尔在课堂上违纪,即便我严厉地批评他们,他们也能理解我,更不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是平时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有爱,就能收获教育的实效。三、耐心和恒心是师生交流与沟通的助推器。学困生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他们不仅成绩差、习惯差,而且大部分自卑心理都相当严重。如果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想急于求成、缺乏耐心和恒心,只有短时的激情和热情,学生就会认为你的热情是虚伪的爱,就会拉大与你的距离,你要重新取得学生对你的信任,将会要更长的时间,面临更大的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困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转变学困生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做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四、严爱相加,把握交流沟通的“度”在教育学生上,严和爱是统一的。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学困生的交流沟通,为学生把脉,调整教师的教育思路与策略,无论是采用朋友的谈心交流方式,投其所好,寻找交流的切入点,还是换位思考式,理解学困生后进的原因,还是与学困生家长密切联系,促进交流沟通的深入开展,都必须坚守师生之间对话的科学性,原则性。不纵容其错误,不放任其行为,不忽视某些不健康念头的萌发,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观念,道德素质方面,切实地进行科学有效的辅导,使他们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五;设置师生互动平台,将交流与沟通进行到底。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为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工作中我采取鼓励和肯定的方法,双管齐下,树立学困生信心,体观在课堂教学的点滴中,鼓励贯穿在课后的交谈和沟通里,对心理极其脆弱的学困生,我从不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而更多的是给予言语上的肯定,眼神的交流,让他们明白老师的赞许和鼓励。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挖掘学困生的学习潜能,就要洞察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如利用学校、班级开展的活动,树立他们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在班级建设中,加强对学困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