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诗词赏析一、阅读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单调、清冷的特点。(1分)(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2分)①“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②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③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④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①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b边塞生活的艰苦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②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4)诗歌中“折柳”一词语意双关,请作具体分析。答:“折柳”既指《折杨柳》这首曲子,又指内地(家乡)那杨柳依依的春天景致。(5)诗歌最后一联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情感?歌颂了将士无怨无悔驻守边关的赤胆忠心和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6)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二、《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图名为:春江鸭戏图(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来到,寒冰消融,只要水温升高,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就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戏游玩了。)(1)这首诗所描绘的的是早春(季节)的景色,从三两枝、芦芽短之处可以看出。(2)惠崇的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景物有:桃花盛开、春江溶漾、竹外桃枝、鸭群戏水、蒌蒿之密、芦芽之短。(3)“春江水暖鸭先知”富有哲理,试分析。春天来了,江水开始变暖,鸭子能首先感受到。现常比喻只有深入生活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内部的发展变化,发现新生事物的萌芽。(实践出真知)(4)这首诗的写法“妙”在何处,请分析。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春江水暖鸭先知”和“正是河豚欲上时”两句中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正是这想象和联想将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整个画面点活,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5)阅读下列诗句,综合所学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物候与纬度的关系。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反映物候与地势高低(即高下)有关系。三、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1)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2)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请描绘出来。参考: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3)“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有双关意义,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4)“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中“怨杨柳”一词暗含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析。(思家怀乡之情)(5)“春风不度玉门关”。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四、阅读《蒹葭》,按要求完成: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分)。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