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争议引发的思考英语教研组作为一名老师,您更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呢?相信任何一个有过上课经验和听评课经历的老师都比较倾向于互动型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对教师而言有挑战,因为虽然我们走上讲台之前手里有备课,但不完全依赖于备课,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往往是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发现的,或许这是在备课中没有想到的,抑或这又是在备课中设计在期待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而言同样有动力,因为老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的所知所想成为课堂得以延续的丝线,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为了这根丝线上熠熠发光的珍珠,总之,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互动中教学相长。同样,我们的教研活动何尝不是这样呢?针对组长的一言堂式教研和组长,组员互动式教研这两种主要的教研形式,也相信大家都会偏向于后者,但是,要调动组员的积极性似乎要比调动我们班级学生的积极性要难得多,原因很简单,我们面对的是成人,如果我们之间没有达成目标上的一致,想要组员贡献所思所想,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并出谋划策是有一定困难的。尤其是目前我们学校的特殊教研架构形式,组长在不同的校区,分跨不同的年级,面对的组员有些是一周碰一次面,在客观上对我们组长的工作能力以及对教研活动开展的质量提出了挑战。以前,我们有几愁几忙,愁教学进度统一,愁教学质量均衡发展,愁教师队伍整体进步,忙备课,作业检查,忙听课评课活动,忙出卷,披卷,评卷,而这些愁和忙又会由于校区众多而衍生出更多的愁和忙,有时候感觉自己像个老母鸡,事无巨细,但是小鸡们总有长大的一天,他们的需求我们也要考虑。我们首先考虑在教研形式上由改变,从以往的项目活动集中大教研中布置工作逐渐变化为培训形式的,围坐一团讨论共享形式的和集中听评课形式等,我们还一直在思考,与其这么向消防队长一样哪里着火冲到哪里灭火不如培养业务能力强,有团队意识,能独挡一面的教师在各校区成为我们的助手,这样我们也能腾出时间做研究和计划,这样更有利于团队发展。记得以前看过的以三国故事为底料,麻辣风味的快意管理学书籍水煮三国中的一个案例,说陈登告诫刘备,授权的重要性,他举了项羽的例子,一个人即使是三头六臂也只是个人的力量,项羽多厉害,浑身洋溢着个人主义英雄色彩,最终败在了刘邦这个小混混手里,刘邦出的就是将将牌。这是韩信给出的主意,我特地去查了资料,和大家共享一下,史记中刘邦和韩信有关知人善任有这么句话,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将将就是知人善任,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善任是知人的目的,善任说的就是授权的艺术。于是作为助手的这些老师在我们各自的校区教研活动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英语组在我们学校规模上不是最大的,但是能量确是不小的,我们这个团队是任老师一手带出来的,平时老师的知人善任的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深深影响着我们,我们组长四人在项目组长孔老师的带领下看到了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的挑战,同时也预见到了跨校区教研的特点,我们同时意识到把教研组老师的专业发展与教研组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才可能拥有和维持一支高绩效的工作团队。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缝隙或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看,经验的确是好东西。然而,有效的管理不能停留在经验上,还应该对经验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素,继而使之变成科学的行为规范然后在教研组中进行推广和实践。于是从前些年教研组活动以大组教研形式逐渐过渡到本学期一大组教研和小组教研并进的教研模式,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组长锻炼了教研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组员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今天我们就从我们的网站谈起,让老师们唱主角和大家来一同分享我们的感受。案例一:普通教师的参与教研活动感受:贾利枝本学期我们的大组教研活动由项目活动为牵头,在瑞华校区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研讨,然后分阶段,分内容以校区为单位进行实践和总结,让我们来看证大校区吴威杰老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感受:印象中前几年的教研活动多以大组形式组织开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