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发展发展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实践证明,一定要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改革实践,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个性发展教育作为一个全面和谐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大实施素质教育力度的大背景下,它必须吸纳、借鉴古今中外合理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当代素质教育的研究成果,才能在理论这盏明灯的指引下,明确方向,优化行为,探索规律,寻求方法,不断提高研究与实践的含金量,创出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教育成果。一、以人为本与个性发展教育新的时代、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回应“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教育必须关注人、关注生命,凸现其生命性。以人为本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其理论把自我当作人的核心,认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自我实现。当代美国人本主义教育所推崇及实施的方法,是创造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个性。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分野教育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教为学服务、因学定教等原则,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突出其主体地位,培养其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唤醒和主体活动能力的提高。教育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转换视角和自身的角色位置,从视学生为“物”转变为视学生为“生命的人”,从视学生为“被动者”转变为视学生为“主动者”,从视学生为“客体”转变为视学生为“主体”,把提高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对教育以人为本的理解,我们非常赞同东北师范大学王景英教授的论述:“如果将教育‘以人为本’理解为是学生个性的自由而任意地发展,那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误解。教育‘以人为本’是要在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共性,实现学生个性和共性结合,使学生成为既有个性、自身得到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成员。这是因为,作为学生个体,同其他生命个体的人一样,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和共性兼于一身。只有个性没有共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而没有个性只有共性的学生也是不存在的。个性离不开共性,共性也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存在的基础,是个体相互区别的基本规定。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正是这种相区别的规定性,蕴育着学生的个体发展、创新的内在动力源泉。”(王景英《教育“以人为本”辨释》,《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1期)教育以人为本,重在树立个性发展教育的思想,以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性地把“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三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学校教育的理想就是培养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指使学生在身体、道德、智力、劳动、审美等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单中惠、杜成宪主编《中外教育简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并不等于让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平均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承认学生是存在差异的,是个各有别的。由于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人的禀性、天性、潜能、品行、习惯、性格、气质等从来就不相同,恰似人有十指,十指各不相同,“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温顺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子,逾越规矩桀骜不驯是充满亲和力的美妙”(斯托奇语)。“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使一切人都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第斯多惠语)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但也不要夸大学生的差异,即承认学生是一个个“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和共性兼于一身”的个体。这种客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