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必躬亲》教案兴平市初级中学李炜《治水必躬亲》教案教学内容课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性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道理简明,论据确凿,令人信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培养学生的文言诵读能力。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进一步了解海瑞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只是治,做任何事都要“躬亲”、“清廉”的道理,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治水必躬亲的道理。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难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学突破导读解析一、二段的关系,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整句和散句的表达作用,最后能流畅地背诵课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安排课前预习,收集海瑞或他人治水的资料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学生准备课前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中的字词,收集海瑞资料,了解其人其事。教学步骤(1课时)教师指导1.导入新课,文题解析。2.整体感知,文意点拨。3.启发引导,研读课文。4.质疑问难,难点商讨。学生活动1.了解大禹、海瑞,明确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句翻译。3.踊跃回答,分析课文结构。4.联系实际,挖掘课文主旨。一、文题解析(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地制宜,终将水患制服,被后世传为佳话。清官海瑞,体恤民情,严惩贪官污吏,与包公齐名,被称为“海青天”。可同学们知道吗?他在治水上也颇有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他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亲》(板书课题)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水患的。2.多媒体播放作者简介:钱泳(1759-1844),清代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原名鹤,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长期做幕客,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潭诗》、《兰林集》、《梅溪诗钞》等。辑有《艺能考》。本文选自《履园丛话》。3.多媒体播放文章背景资料:海瑞(1514-1587),明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字汝贤,自号刚峰。回族,嘉靖举人。由南平教谕历任淳安、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均徭。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户部主事时,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事,被逮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任应天巡抚,疏浚吴凇江,推行一条鞭法,曾令徐阶等退田。后因被张居正、高拱排挤,革职闲居十六年。万历十三年(1585)再起,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污,病逝于任上。谥忠介。作有《海瑞集》。1.认真听讲,急于了解大禹和海瑞,激发学习兴趣。2.边听音乐边看大屏幕,对加横线的重点介绍做好笔记,以便进一步了解作者。3.配乐中欣赏图片,了解海瑞的生平、事迹,树立其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的清官形象。二、整体感知(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诵读课文。2.借助工具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中的生字、词,教师巡回指导,订正学生书写中的错误。用大屏幕展示重点生字、词:妄意潴相度咨询胼胝好逸恶劳3.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认真阅读课文,并翻译成现代汉语。4.点拨提问,让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译文提示见大屏幕(附译文)1.认真听读、领略,或者小声随读。2.学习生字、词,给加粗的字词注音。3.小组(或同桌)相互研读,结合注释疏通句意,互相指正,力求准确。4.质疑,对照译文解决文中的实词、虚词,验证自己的翻译水平。三、课文研读(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课文第一段开头一句是怎样强调治水的?点拨:治水不可固执一端,治水要防止的现象。2.第一段的“盖”字领起下文,其作用是什么?点拨:不可固执一端的原因,治水必须观察、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和重要性。3.第一段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总结点题:治水必躬亲。4.第二段以海瑞为例,来阐明治水应当做到什么?5.课文1、2段的结构关系是怎样的?6.写法归纳,总结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