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执教人:袁玲【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0~91页例1、例2和“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判别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初步体会观察者与观察对象间的位置关系,发展几何直观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教学重点】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不同形状。【教学难点】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学准备】四人一组,每组一只玩具小鸭子和四张照片,练习纸(标上编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游戏互动:小朋友,现在给你三秒钟的时间快速仔细地观察一下袁老师,你们觉得老师是短发还是长发?(学生回答)你要是很确定的话最想看到老师的哪一面?(教师转过身)接着问:老师戴眼镜还是不带眼镜?你最想看到老师的哪一面?2.拍手游戏: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排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3.出示照片:小朋友你们今天观察真仔细,反应也快,袁老师今天带来了两张照片,一张是站在教室前面拍的,一张是站在教室后面拍的,仔细观察照片上有什么,哪一张是站在教室前面拍的?另一张是站在教室哪一面拍的?为什么?4.揭示课题:我们看到的课桌、讲台、黑板、玩具等等都是物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设计说明: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游戏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地创设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分别从前面和后面观察熟悉的教室,发现从前面和后面看到的样子不同,初步体验到观察的位置和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二、组织活动,实践感知1.激趣:小朋友,你们想当摄影师吗?拍照时应该怎样做呢?2.说明:拍照时,用“照相机镜头”(手势表示)对准物体,并与物体齐平。3.学生活动(一)。(1)活动要求。四人一组,分别坐在小鸭子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小鸭子的正面是1号同学。把“照相机的镜头”(手势表示)对准小鸭子,看看鸭子是什么样子的。从四张照片中找到自己“拍”的那一张。(2)组织交流。出示:4张照片。提问:1号同学是从哪一面观察小鸭子的?看到的小鸭子是什么样的?3号同学呢?提问:2号同学是从哪一面观察小鸭子的?(左面)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你选的照片对吗?再问:4号同学从哪一面观察小鸭子的?右面看到的和2号看的一样吗?说说你看到的小鸭的样子与2号同学看到的不同在哪里?4.换位观察。引导:小朋友,刚才我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能看到小鸭子的一个面,想不想从其他三个位置观察小猴?活动要求:下面我们小组长组织换位,1号到2号,2号到3号,3号到4号,4号到1号。换好位置像刚才一样,正对小鸭子,平视观察。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刚才每个小朋友都从小鸭子的前后左右进行了观察。看,这四张照片分别是在小鸭子的哪一面看到的?仔细观察,轻轻地站到那一边去。比较小结:出示左右图片,站在小鸭子的左面右边观察,看到的小鸭子的样子正好是相反的。比较时我们看鸭子的脸朝哪我们就转向哪一个方向,再来判断【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自主空间,为学生提供观察四个面的机会,并且及时把在各个位置看到的样子和对应的视图建立联系,重点突出左右面观察到的视图是相反的,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并且真正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就不同。】5.例2连线题。引导:请小朋友看课本上,小青、小明、小玲和小梅4个同学用同样的方法为一只小猴拍了照片,仔细观察他们所站的位置,想想下面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请小朋友在书上连一连。交流:说一说,你是先找谁拍的照片,再找谁拍的照片,把小朋友和小猴连线时怎样想的?小结:连线时,我们可以先找小青看到的照片,他看到的是小猴的正面;再找小青对面的同学(小玲看到的照片)。然后找小梅看到的照片,她正好在我们看图里小猴的位置上,看到是小猴左边的样子;小明在小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