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谁来埋单?广东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享受公务员津贴和补贴,工资和福利也将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这一举措如能顺利实施,无疑说明政府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的重视终于以实际行动表现了出来,自然令人鼓舞。不过,此次高农村教师待遇的资金出处,并未点名是由谁来“埋单”。资金出处的语焉不详,表明这笔钱有可能还是由县、乡等基层财政来“埋单”,从历史上看,这也是以往“提高教师待遇”的惯例做法——即上级给政策、下级给资金。实践了多年的这种“提高教师待遇”的模式,到今天看来不能不让人心存疑虑。因为农村教师收入低恰恰就是因为农村地区财政支付能力较弱。城市与乡村巨大的经济差距,以及由此所导致的财政汲取能力差距,正是农村教师的收入与待遇低于城市教师的最重要原因。并因此导致了克扣农村教师工资、要求农村教师为各种项目捐款、摊派等非正常现象的大量出现。也就是说,农村基层财政本来就缺乏资金,如果只给政策,一些地方可能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境。而且,免征农业税之后的农村财政愈加捉襟见肘,事实上,农村教师们最担心的问题正是怕地方财政拿不出钱来——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从根本上说,真正提高教师待遇的途径无外以下几种:一、打破教育垄断,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和社会资源、乃至于志愿组织进入义务教育领域,使得教育经费的来源多元化;二,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公共服务性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至少要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三、破除导致城乡差别的种种限制,改善农村、特别是基层农村的财政状况。当然,这些都涉及到政治和社会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由上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来弥补城乡教师待遇上的差距。毕竟,一项严肃的政策出台,其初衷决不是为了“既赢得尊师重教的美名,又不用花一分钱”。广东这几年来在教育投入、教师待遇提高、解决贫困学生问题等方面成绩斐然,省级财政也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有理由期待,今次“提高教师待遇”政策的出台,其配套措施、特别是资金来源的问题,应已纳入考量范围。(编辑: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