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一、导语:泱泱中华大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可谓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在代代英豪之中,有个熟悉的身影更是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他手执羽扇,头戴纶巾,他借东风,战群儒,创蜀汉,济后主,出祁山,擒孟获,伐中原,他虽死而有憾,却赢得了后世的推崇与敬重。这个人正是我们所熟知的蜀国丞相——诸葛亮。(板书:蜀相)人称“智绝”的孔明历来为后人称道,那么当一代诗圣杜甫来到武侯祠的时候又作何感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杜甫,来观《蜀相》。二、诗歌鉴赏方法及步骤:1、方法: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提到了我们常用的两种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同时也要注意联系作者的生平、为人,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及时代背景。2、步骤:1)透过题目,推测内容2)解读作者,通晓风格3)了解背景,感受境遇4)抓住意象,还原意境5)把握情脉,归纳主旨6)分析手法,总结特色三、解题:从题目上看,本诗应该是写诸葛亮的,可是注解中却告诉我们这是杜甫凭吊武侯祠时的咏史之作,那么作者为何将诗题定为“蜀相”而不是“武侯祠”或“诸葛祠”呢?作者如此安排有何用意呢?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内容时要注意思考。四、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为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其为杜工部。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见证了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黎民的辛酸。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被誉为“诗史”。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与“诗仙”李白齐名,被誉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流传后世。杜甫的一生,是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同“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冷酷现实这一矛盾冲突中度过的,他自比上古贤臣,渴望遇上明君圣主,然而时世多艰命途多舛,终不能如愿。尽管如此,他仍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着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其文章的深沉蕴藉,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影响着代代后世子孙。透过其沉郁顿挫的诗风,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悲伤与哀怨。五、背景: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次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拜谒武侯祠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作者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理想落空,生活困窘。因此当诗人逃难至成都,凭吊武侯祠时,面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难免倾心羡慕而又愁肠百转。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回顾了作者,了解了背景,这正是知人论世的要求。下面我们就真正走入诗篇去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六、诵读:听范读,注意体会诗歌抑扬顿挫的韵律。1生自读,思考作者来到武侯祠时见到了哪些景物生齐读。七、赏析:(一)赏析前四句1、诗歌最讲究的是意象和意境,这首诗作者都写到了哪些意象或是景物呢?明确:祠堂,柏,碧草,黄鹂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渲染了怎样的意境?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翠柏——森森:森森,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古柏参天,即祠堂之所在,足见其历史之悠久,(同时古柏环绕能让我们感受到怎样的气氛或意境呢)也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碧草——映阶,自春色:映阶,映照着台阶。碧草掩映台阶,本是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此处却是自为春色,无人观赏。另外,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到这里来。黄鹂——隔叶,空好音:黄鹂隔叶,足见树木长势繁茂,莺啼婉转,本来悦耳动听,可是此处却是空自悠扬,无人倾听。小结:诗人一路寻来,心中有着无限的期待,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而那正是作者心思神往的诸葛祠堂。我们似乎可以想见,诗人急匆匆,步切切寻到祠堂,当他步入祠堂之时,看到的却是满院碧草萋萋,听到的也只是数声鸟鸣。这样的意境我们只能用寂寥、冷落、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