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多一点点收获——《月光曲》教学反思迟迟没有讲《月光曲》,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一直不满意,一直在不停地修改,推翻。翻看了众多教案,得到了许多启发,最后将教学目的定位在给学生更多的东西。《月光曲》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来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这篇课文我教过几遍了,一直认为文章的重点是关于《月光曲》的传说。教授完课文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总觉得好像有什么没教明白。这次教学设计中,我把认识贝多芬作为重点。在课的伊始,我请学生欣赏《欢乐颂》,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的伟大。接着,我出示了贝多芬的墓碑,饱含崇敬之情的朗读了碑文。最后,在以《命运交响曲》为背景音乐,介绍了贝多芬,使学生对贝多芬有了全面地了解,充分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同情劳动人民、反对当时社会制度的音乐家。这长长的导入已经使学生了解了《月光曲》传说的依据。为把握文章的情感奠定了基础。我一直认为意境美的文章不要“讲”,那种“讲”就像一把无情的刀,将完美的文章割成一块一块的,血淋淋的,破坏了文章的美。这篇文章的人文内涵的具体体现就是意境美——环境是美的,人的外表是关的,人的心灵是美的,而音乐则是美的极至,所以,学生无论从中感悟到什么都是在与作者直接对话,都是有价值的情感体验。把一大篇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用“心”感悟,不给具体问题,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统一答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想像、表达的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所表达的是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加强朗读指导,从有目的的读中深入体会贝多芬、盲姑娘、皮鞋匠的心灵。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是神话般的美好,我特意做了海上生明月的课件,让学生感受文字所描画的景象。《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篇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好课文。课文写了发生在故事过程中的人物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还写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和想象。《月光曲》一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小路上散步→走近茅屋→走进茅屋→弹奏→曲→又弹一曲(《月光曲》)→记录曲谱;暗线是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很好奇→走近茅屋听到兄妹对话,产生同情之心→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其音乐天赋让他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激动。这种感情的发展与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的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教学时,我抓住暗线,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曲调,进一步体会贝多芬的品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月光曲,我请学生边听月光曲边想在音乐课堂上一样示范音调。学生充分理解了月光曲曲调的特点,把握了人物的心理。在这一环节上,我感受了学科整合的力量,它使教学变得多彩,有力度。文章第九段运用联想来介绍月光曲,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学生尝试运用联想来介绍音乐的环节,为了让学生把握联想,我抛出了皮鞋将为什么会想到海上生明月的景象呢的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最后得出联想要有一定的事实和背景。明确了这一点,我请学生欣赏班得瑞的《迷雾森林》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极好地做到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学生的想象力。整节课气氛轻松,学生一直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中,自由的交流,细心的倾听、认真的回味,我感到很舒服。我感到我做到了以一篇文章为话题,和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