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题解本文以黄山奇松为题,首先揭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作者通过标题明白告诉我们,描写对象是黄山奇松,读者触题而生向往之情,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因为黄山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称,尤其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遐迩,令人心驰神往;其次,突出文章的写作重点,本文以黄山的松树为描写对象,着力描写它的奇特。2结构分析本文致力描写奇松姿态的优美独特,富有情趣,重点描写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奇特之处,饱含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全文三个自然段,自成三段。第一段概括黄山“四绝”,突出了其中的“奇松”使人情有独钟。这是全文的总起,为开启下文叙事铺垫。第二段具体描写黄山的三大名松,体现“奇”的特点,迎客——陪客1——送客,这是依循游客登山观赏,流连光景,依依惜别的一般顺序安排的,先后尽致,层次井然,浑然一体。第三段概括点明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强调其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的特有作用,总结全文,前后呼应。设计理念本篇课文属于写景状物类记叙文,作者以明快生动的笔墨描绘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千姿百态,抒发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注意考虑了以下三个方面:a通过相关手段,引导把握奇松特征。(巧妙解题、播放录像、展示图片、抓住相关语句)b凭借重要词语,引导感悟文中情意。c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总——分——总”构段方式、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2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方法引导谈话、合作探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图片学生准备:图画纸、水彩笔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齐读课题(板书:16黄山奇松)二、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1.旅游列车开往黄山,简介黄山(演示课件,播放黄山录像资料)32.提问:看短片后有何感想,你知道了什么,“奇”在哪儿,你还想知道什么?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标出长句的停顿,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3.指名朗读课文。(强调正音)4.了解学生读后的感知情况,教师随机点拨黄山奇松“奇”在哪里?概括各自然段段意。找出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四、精读课文感悟蕴含情意(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学生默读2.学生同桌交流读后收获。3.赏析重点词语“天下第一奇山”“四绝”“情有独钟”。44.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5.指导朗读。(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思考:a这一自然段主要描绘了什么,b作者是在哪里观赏三大名松的,c为什么在那里观赏最好?(师生互动,交流解决问题)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自己喜欢的字词,读后相互交流。3.看图激情,交流感受,重点讨论:三大名松“奇”之特点。4.指导分析“迎客松”的动人姿态和迷人魅力,抓住重点词,品读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学生分小组自学讨论“陪客松”与“送客松”的奇特之处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齐读第二段,小结该段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5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内容?2.点名回答问题。相机指导。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美之情。六、思维拓展在图画纸上画出你最喜欢的一种奇松。七、结合学生的图画作品,小结出黄山奇松之“奇”。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家人介绍黄山奇松。3.搜集黄山的其他“三绝”资料。板书设计16.黄山奇松比喻拟人迎客松如同—手臂伸出、热情“黄山绝胜处”(观)陪客松如同—巨人陪同神奇、秀美送客松“天然盆景”依依不舍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