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桂林山水》。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材重难点;四,说教法与学法;五,说教学过程;六,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二、说教学目标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分享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2、能力目标: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3、情感目标: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三、说教学重难点依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及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1、培养学生想象力和理解力;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3、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依据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语文基础,我把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学会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四、说教法学法1、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直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很好的范文。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分享心得体会,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自主合作探究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本节课我采用诗词导入的方法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一个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它因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因此,古今中外都不缺乏对它的赞美之词。例如,唐代大诗人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当代军事家、政治家、诗人陈毅也说过“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甚至曾经的美国总统尼克松都说过:我到过世界上八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个城市,没有一个像桂林这么美丽的。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能够受到大家如此的青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陈淼来一同游览桂林山水!(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初读课文,了解不认识的生字词,通读课文,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提出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2.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作者简介。(三)品词赏句,自主感悟1、学习第一自然段。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2、精读第二自然段。(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要求: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学生会找到“静、清、绿”的特点。教师归纳后板书:水,静清绿)。(2)听第二段范读。看“大海”和“西湖”的图片,思考:1.它们美在哪儿;2.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3)重点学习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