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内战烽火》说课及上课实录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内战烽火》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的内容。它和下一课《战略大决战》都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本节课介绍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揭穿美蒋内战阴谋,军事上粉碎国民党进攻,进入战略反攻的历史史实,中国共产党由此取得的政治和军事优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课和下一课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上承八年抗战,下启解放战争,既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二、教材分析:知识体系:本节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重庆谈判”是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主要介绍了美蒋阴谋发动内战,蒋介石为赢得备战时间耍出的政治欺骗手段以及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为争取和平民主冒风险赴重庆谈判的概况。第二子目“转战陕北”,是内战爆发后的第一年,战争初期双方的军事斗争。主要介绍了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概况。第三子目“挺进大别山”是内战发生后第二年的战况。主要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的情况。三、学情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授课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有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思维活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日益形成,但这一时期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战争问题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其知识的连贯性、发散性和学科的迁移能力不够,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加以“导”,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引导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基本史实,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通过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认知《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等插图,提高学生通过图画获取知识、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的内容,共同讨论、探究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国民党反动派政治欺骗的手法和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思考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和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进攻的原因,初步认识是由于中共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了解并探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坚强的意志。五、教学重点难点1、“重庆谈判”是本课的重点,在抗日战争胜利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蒋介石连发三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其目的是在政治上蒙骗舆论并赢得准备内战时间,掩盖他阴谋发动内战的真相。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为了在政治上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重庆谈判是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终于迫使蒋介石在10月10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蒋介石被迫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战略进攻的开始,因此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战场主要在解放区,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