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序王羲之主讲老师:高一(4)班廖广利学习目标:1.在理解和掌握文中的关键词句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2.走进作家和作品的思想世界,获得珍贵的情感和审美体验;3.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全文。51、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2、作者因何而“乐”?3、作者由何而“痛”?4、作者为何而“悲”?5、全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写什么?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思考与讨论:1.每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2、作者因何而“乐”?乐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事雅: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作者由何而“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生死无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痛史铁生论生死: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16(与昔人同悲)(今之我悲)(为后人而悲)4.作者为何而“悲”?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悲千古同•庄子的生死观与作者的生死观有什么不同?•你赞成谁的观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合作探究:人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毛泽东为刘胡兰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小结·全文内容·主题一(1、2段):记叙集会盛况,描写周围美景二(3、4段):抒发好景不长、人生苦短的感慨批判虚无主义思想,交代写作目的兰亭集序(乐)(痛)(悲)写作特点:1、语言言简意赅,朴素清新。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完成:《金榜学案》P92—P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