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地震中的父与子肥东县八斗学区中心学校:盛恩立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师: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那场地震给受灾的百姓所带来的阴影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那段触目惊心的地震场面。(播放地震视频)2.学生谈观后感。(生自由发言)3.师: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啊!它使很多人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了,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看你们掌握的如何?(出示课件)地震洛杉矶混乱安顿挖掘昔日废墟阿曼达坚定绝望爆炸叹息悲痛颤抖拥抱疾步瓦砾砸碎欢声笑语破烂不堪(生读)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思考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出示课件)(生思考,讨论并总结回答)出示课件: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师板书:了不起)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课文有哪些地方,哪些语句告诉你这是位了不起的父亲。划下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出示课件)(学生思考,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汇报:(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课件)(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他迫切想知道儿子的情况。)(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课件)(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父亲的绝望。指名读,评读,齐读。)(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课件)(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板书:坚定)(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4)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课件)师:当别人都来劝阻他时,他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出示课件,生反复朗读并体会。课件:“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5)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说说你从这两句中读懂了什么?比较这两句,哪一句的表达更好?反复读,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父亲寻找儿子过程的漫长和艰辛。师:正是这一字千金的承诺,支撑着父亲走向废墟,不顾劝阻,不畏艰险,挖了两天一夜,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出示课件:他满脸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