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韩源源老师《饮湖上初晴后雨》——有感聆听了韩老师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感受颇多,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的认真细心。正如她本人所说,课前她认真的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全面的了解了诗歌的写作特点、写作背景等等,甚至是《新课标》中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课堂上,看着韩老师一笔一划的书写着课题,她写的是那么的专心,那么的认真。看着学生个个认真的一笔一划抄写这首诗,我也试图模仿她写一写,找一下那种投入的感觉。我想这就是示范、熏陶、感染的力量,韩老师做到了。《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有着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历来为大家所传诵。教学中韩老师积极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较好的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对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韩老师也能依据教材的特点,依据《新课标》中关于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依据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设定。但我觉得仍有值得商榷之处。课后我也对照的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有关要求,中段的是: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大意。2、背诵优秀诗文50篇。高学段关于古诗的教学要求是: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理想。据此可知,在三年级古诗教学中目标应该设定为: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诗歌情感,然后展开想象,领悟大意。教学中韩老师做了五大块的设计构想,分别是:1、导读引出。2、解诗题。3、读诗。4、品诗。5、写诗。其中,第五块我认为是否可改为说意悟诗情更为合适。我觉得,读诗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读就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发兴趣、读出情感。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学生只有通过读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如本课的“晴方好、雨亦奇”,就是一个感情激发的点,如果能在反复的读之后让学生体会到晴雨天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说出体会: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曾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的恰恰好的美丽。以及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朦胧的神秘的美”。则一下子就能调动学生们的情感,拉近与作者距离,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感情。学生迅速高涨起来的情绪,就能为为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下极好的铺垫。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我认为如果韩老师在教学中能对学生做如是深入浅出的指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说说他们对于句子和整首诗意及其感情的的理解与体会,那这节课堪称完美。阎家沟小学:宋子红2014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