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生态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方案京山县曹武镇中心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和选题的依据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认识的日益增加和重视,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那些受人为影响过多的旅游景观,而把目光投向一些古朴的自然区域、原汁原味的特色乡村文化。如何把生态文化和乡村校园文化较好地结合起来,已成为乡村学校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的新课题。学校文化是指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绿色生态教育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它能通过“环境”的改善,熏陶校园里的全体成员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使校园物化环境与文化气息真正融为一体。绿色生态代表着和平,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旺盛的活力,和谐美好的希望。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而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的意识,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进而感悟人与人之间的文明交往、和谐协作、相互关爱的道德境界,树立一种崭新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生存发展观。为此,学校遵循“文化是行为的支柱”和“环境是育人力量”的科学理论,运用“绿色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性地设计绿色校园文化,开展绿色德育研究,促使我校师生成为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读书人,能崇尚自由、平等、正义,追求真、善、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文化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二、课题界定和意义乡村教育的根本就是为每个学生负责,让他们学习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为落实学校“营造绿色教育生态,促进师生共同成功”的办学理念,学校以生态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努力做好“三篇文章”:实行工作丰富化,引领教师梯次发展;培养良好习惯,成就学生幸福人生;构建生命化课堂,促进师生健康成长。全力打造和谐校园,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人类文化的最新走向已由科学文化转向生态文化,在这一文化形态的转型过程中,有关生态文化教育的理念亦似雨后春笋破土欲出,成为学校教育改革所关注的一个新视点。对作为教育生态主体的教育系统将产生巨大的作用。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只盯着人、社会,而应关注自然、社会、个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式的发展。建设学校生态文化的命题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下提出来的。该命题认为,在深层的生态观上,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与自然有着和谐共处的关系,应该尊重生命,顺应自然的运作规律。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1、本课题研究目标“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建设生态课堂,生态学校,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依法治校,实施人性化管理,营造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师生健康发展”。实施以“发现孩子天赋,激活人生情趣,促其和谐发展”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全体师生的生命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意识、倡导绿色行为,文明行动,建设绿色生态的学校,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努力创建思想先进、队伍过硬、方法科学、质量一流的绿色生态的学校。2、、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构建生态学校的目标就是要创设一个具有良好的教育生态的学校文化。尊重人的生存价值和个性发展,使人的生命活动处于自然和蓬勃的状态。1.体现在学习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下自主地学习,生活在文化的、创造的、诗意的课堂,他们的真、善、美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扬,智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学习品质不断地上升,学习质量不断地提高。2.体现在德育上,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生命本能,以人格养成和精神涵育为本体,凸现人的自信、自爱、自尊、自强,走出对功利追求的怪圈,摆脱低级趣味的竞争,使我们的学生具有恢弘的气度、高远的志向、纯朴的情怀、高雅的行为。3.体现在管理上,就是把遵循自然规律当作学校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