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孙高岳。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桂林山水》,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大的六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2.教学目标(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教学的难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写作。4.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第1、2题。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完成课堂作业,第3、4、5题。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6、7题,听写词语。5.教具准备小黑板一块,制作ppt课件、《桂林山水》图片、视频。二、说教法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三、说学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四、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视频,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2.提出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板书)(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板书)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1.学习第一自然段。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2.精读第二自然段。(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3)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①在黑板上写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看PPT: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