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由于母亲生病住院,需要更换床单,就在这样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第一次抱了自己的母亲,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撞击与融合。儿子在这一抱中产生了对母亲新的理解,感受到了母爱的朴实与伟大,母亲也在这一抱中感受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语文教学不只是教语言文字,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母亲的伟大;同时,教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激发情感,促进情感的感悟升华。教学流程如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第一次抱母亲》,去认识那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2、齐读课题。(抱母亲是作者的第一次,要注意把这个词突出些,再读。)二、品味轻与重1、生活中,许多事情总是让我们没有想到,而文中的我,第一次抱母亲,也抱出了许多的出乎意料,许多的没有想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你回忆一下,我没有想到的是什么?2、学生交流,板书:重没想到轻3、抱母亲,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让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一下1——2自然段,画出作者没有想到的句子,用心地读一读。1、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2、“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3、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中没有“没想到”三个字,你怎么看出来的?)4、“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齐读这四句,体会一下作者的意外。4、我一直以为母亲很(重),没想到母亲却很(轻)。那么,母亲到底有多重?书上是怎么说的?最年轻最健壮的时候,母亲只有89斤。现在年纪大了,生病了,体重一定还要轻许多。5、我与母亲生活了几十年,却一直以为母亲很重,这又是为什么呢?说来说说。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学生自由读。6、研读。有人把读书叫做“煮书”(板书)。饭可以煮、菜可以煮,这书怎么可以煮呢?“煮”就是告诉我们要把书读熟,读的遍数越多,书就煮得越熟,它的味道,它的意思才能被体会出来。请大家结合课文插图,一边读这段话,一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7、学生交流。(1)“翻山越岭”什么意思?母亲翻过的仅仅是一座座艰难崎岖的山岭吗?还有什么?(2)“我们长大了,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让她来挑。”母亲为什么这么做呢?(3)“我一直以为母亲……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那么重的担子”,担子里有些什么?而这样的担子全都落在了只有八十斤重的母亲的身上,母亲真是板书(力大无穷)。8、这样的母亲太能干了。(出示图文)你看,她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还能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怎么能让我们相信,她只有80多斤的身体!我们为这样的母亲感到骄傲,谁来读一读,读出你读母亲的崇敬。9、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书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文字会说话,这段文字中还隐藏着什么内容呢?老师发现,这里有一道数学加法题,你能读出来吗?静心默读。100多斤的担子+我+妹妹+翻山越岭+年复一年+总是=母亲的重担过渡:而这样的重担压在了母亲八十多斤的身上,母亲真的是“力大无穷”吗?她是靠什么挑起了那么重的担子?板书:(母爱无边)10、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读出了这一份情感,相信你再来读读这段话,一定会读得更好。自己试一试。(配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指名读,齐读。三、体会作者的感恩1、想到母亲这几十年来为我默默地付出的一切,我的心中充满了愧疚,可母亲却笑了笑说(引读)2、自由读一读,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指名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母亲把这些辛苦的事情看得很淡;母亲非常谦虚;母亲很乐观,生活虽苦,始终保持着微笑。)“哪个母亲”,说明了什么?你的母亲,平时是怎样关心你的呢?3、我为什么要突发奇想抱母亲入睡呢?母亲抱了我“无数次”,我想“抱一次”自己的母亲,以示感恩。于是,“我坐在床沿边……”引读最后一节4、出示课文最后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