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及其教育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过程与方法阅读分析图文材料、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2、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3、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课文分析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由《论语》中的名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导入新课。教学过程:首先介绍孔子在国际上的声望到介绍孔子的标准像。然后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这一章的知识结构。(电脑显示)最后直接进入本课标题。电脑显示《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一名学生朗读。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板书)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什么是“百家争鸣”?②“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有哪些?③有哪些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④“百家争鸣”出现有何历史影响?教师板书以上各条目内容。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正确答案。电脑显示练习,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二、孔子和儒学(板书)学生阅读课文第二目内容。了解孔子生平,并归纳孔子在教育教学方面以及在编订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成就。重点归纳孔子的儒学思想。然后电脑显示明确并板书如下:1、孔子的生平2、孔子的思想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板书)学生阅读课文第三目内容。归纳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提问: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有何异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电脑显示正确答案。电脑显示练习,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教师归纳孔子思想的影响。探究问题(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正确答案。电脑显示材料解析题练习,学生思考后回答,电脑显示正确答案。电脑显示一组有关孔府的画面,让学生欣赏。讨论:如果要你收集一些有关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资料,你将通过哪些途径收集?【课堂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巩固练习:(分发练习试卷)学生做完,师生明确布置作业(略)板书设计: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含义2.出现的社会原因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二、孔子和儒学1.孔子的生平2.孔子的思想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的思想2.荀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