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中学实践因材施教的尝试与思考数学教研组陈鹏飞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招生对象耽有质量较好的乡中心小学的毕业生,又有周围十几所村办小学的毕业生,加之近年来“普九”的需要,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个性品质差异很大。若再沿用“一刀切,一锅烩”的教学模式,会使许多学生广失去学习兴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有的学生还因为学业无望而外出打工,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无法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面对现实,为使学生能进得来、坐得住、学有所成,我们只有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近十年的教学经历本文谈谈我的一些尝试和思考,诚请同行指教。一、了解学生特点,因人施导首先,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知人才能善教,善教才能善学。教师要了解所教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思想表现、心理特点、性格特征、个性品质,家庭情况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并建立档案。特别是数学成绩差的学生,要寻找导致其成绩差的原因,及早制订转化计划。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目的、方法的引导。1.兴趣引导。有些学生学习方向并不很明确,大都凭兴趣学习,对哪一门课有兴趣,就学得好,哪位教师受学生爱戴,他所任的课程学生成绩就突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上课尽量讲得有声有色,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味,学好数学有用。(2)关心学生,农村学生的家长对自己子女的学习问题不大过问,情况不大了解将子女送到学校,就一切交给教师了。部分学生家长教育孩子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打骂,学生与家长缺乏应有的交流,隔核较大。教师若时常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使他们觉得温暖,觉得教师平易近人,有想不开的事也会对教师讲,有不懂的问题也敢于发问。同时作好家庭教育的顾问形成合力。对学生有进步、有成绩,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有明显提高。2、目的引导。学生有远大的理想,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不懈地努力学习。初中生的学习目的的不是很明确,大多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特别是看到一些同龄人外出赚钱,也跃跃欲试而不安于学习。因此对初中生的学习目的要加以适当引导,对基础较好的,要鼓励他们立大志,对学习不太认真的,要使其认识到,有了更多的知识,才能做更大的事,生活才更有意义,没有知识的人,打工也遭人嫌。同时可以请以前毕业的学生来校座谈,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让学生调查文化高低与收入的关系,开展课外活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学好数学的用处有多么大。目的明确了,信心更足了,兴趣才能持久。3、学法引导。利用自习观察学生如何解题;利用课堂提问、板演,了解学生思维过程、利用作业批改,了解学生是如何表达的,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做好记录,根据不同的认知结构,进行不同的学法引导。二、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初中生虽然年龄基本相同,但生理发育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学习环境条件不同,导致思维方式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知结构不同。因此要据学生的学习环境及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教学。1,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进行施教。概念是数学的基石,但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经历“感知一一表象一一概念一一概念系统”的过程。学生通过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认识,进行观察、了解、比较,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抽象成为教学概念。因此,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熟识的实际问题出发。在教材处理时,要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2、针对学生学习能力不同进行施教。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后,确定每节课不同的教育目标、再进行组织教学,为便于操作,可将学生分成三类: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作为A类,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会独立完成简单的习题,达到大纲基本要求,实施“小步子,慢速度”的原则;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作为B类,会独立完成课本复习题,达到大纲的较高要求。基础扎实、智力优秀、思维敏捷的学生为C类,要充成部分选做题,应有更高目标,让他们有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