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一.(2015届辽宁锦州中考)古诗文默写。(10分)(1)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游山西村》)(2),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3),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蓬山此去无多路,。(李商隐《无题》)(5),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6)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7),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8)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9)《出师表》中表现出臣子们于国家危难之际依然在宫廷里、疆场上报国尽忠的句子是:,。【答案】(1)丰年留客足鸡豚(2)四面歌残终破楚(3)与君离别意(4)青鸟殷勤为探看(5)折戟沉沙铁未销(6)隔江犹唱《后庭花》(7)报君黄金台上意(8)八十始得归(9)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1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解析】【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二、(2015年中考山东烟台卷)文言文阅读(12分)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①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②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③。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④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⑤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注: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②厌:满足。③雍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④遇:对待。权:权宜,变通。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上使外将兵B.战陈之事,不厌诈伪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虽愈利,后无复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肉食者谋之11.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以诈伪遇人”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B.皆以美于徐公C.虽不能察,必以情D.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2.翻译句子。(3分)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13.晋文公不用雍季之计却赏赐他,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位的君主。(3分)【答案】10.B11.A12.放火焚烧山林来打错,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到无兽可猎的地步。13.深谋远虑【参考译文】:晋文公要在城濮和楚军交战,文公征询咎犯的意见,问咎犯:“这仗该怎样打?”咎犯说:“如果是做仁义的事,那就不该讨厌忠诚守信用;如果是和敌军开战,那最好是兵不厌诈。现在既然是和楚军交战,君王你就只管使用欺诈就可。”文王辞别咎犯后,又去请教雍季,雍季回答说:“放火来焚烧山林,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到无兽可猎的地步;用欺诈手段对付人,虽然一时能获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后一定会无利可图。所以君王还是正大光明行事为好。”文王没有听从雍季的话,而是采纳了咎犯的计策,和楚军开战时用计大败楚军。回国以后,嘉奖有功人员,首先是奖赏雍季,然后才奖赏咎犯。这时晋文公身边的人就说了:“我们之所以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靠的是咎犯的计策。君王论功行赏为何将雍季放在最前面,这是为什么?”文公回答说:“咎犯的诈术,只是权宜之计,适用于一时战争需要;而雍季的忠信观点,则是符合长远的利益,我怎么能只看重权宜之计而轻视长远利益呢?”【解析】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A:将要;带领。B:欺诈C:利益;强大D:计策;考虑。【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文言虚词“以”的意义的掌握。“以诈伪遇人”的“以”解释为:用。A:用B:认为C:凭借D:以致【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2.【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不用雍季之计却赏赐他”,而后来晋文公说“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可以看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