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标杆文、评【标杆作文】(之一)1.接受慈善,接受一份善心“人之初,性本善”,而《圣经》也推崇善心是人的一种本性,这也是慈善的根源。有人致力于行善,就会有人要接受慈善。接受慈善或许是一种选择,某种程度上是高贵的尊严与残酷现实之间的选择一份慈善就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当土地悄然焕发生机,天空亦会变得晴朗。现代哲学对慈善理解为一种心灵的赎罪,尤其是富人行善。在财富积累中,难免会伤害了其他人生存的利益,富人行善是一种偿还他人的心理,是为剥削他人利益的忏悔。而对于接受慈善的人,若处境困难,接受他人的帮助,改变困境,同时洗脱一个负罪心理的人心中的罪恶,或许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做法。再者,只有人接受善心,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的事业中。所以接受一份善心,改变自己的处境,唤醒更多的善心与大爱,理应是个好选择。一份慈善如滴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接受一份善心,为了付出更多的善心。感恩与感激是人对慈善应有的心,而偿还与报答则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美国石油大王哈默,他接受但他要以劳动去换取,他纵使落魄,仍保持人的尊严,或许是他日后出人投(头)地的一个原因。反观今天,有不少社会上的助学的私人基金都要求日后受捐助的对象加入基金会,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行善,接受慈善,又不会伤害他人尊严,更在将来让更多人行善。由此看来,接受一份善心,而回报一份善心才是慈善事业中最好的结局。一份慈善如一缕清泉,有顺流而下滋养万物,当然也有坚石相阻,拒之于门外的。有人接受慈善,也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能自立自强,有骨气地活着,我们应当尊重这样的存在。那面对行善的人,请礼貌地说一声“谢谢”。不接受一份施舍是可以理解的一种选择,但伤害一份善心却是一种罪恶。坚石可以阻隔这缕清泉但至少它不会污浊这一弯泉水。芸芸众生,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接受与否,但行善的人都应该理解,这样善心才能延续。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接受,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面对一份善心,若你懂得偿还,谢谢你为世间增添了善良与美好。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拒绝,请你礼貌地说声“谢谢”,莫摔碎了慈善这颗清澈的水晶。【评语】一类卷。从接受的角度行文,自始至终围绕慈善行文、分析。对材料有准确的把握,文中比喻较贴切,排比的使用较恰当。但内容有空疏之嫌。【评分】24+22+10=56【标杆作文】(之二)2.做智慧的捐助者一位白手起家的富翁,热心慷慨,热衷慈善,积极对贫困家庭进行资助,如今这已不是新鲜事,然而受助者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或感激地接受,或声明会偿还捐助,或直接拒绝富翁的好意。富翁面对此情此景,还会像当初那样坚定地对贫困家庭进行资助吗?曾有一位知名畅销书作家,财力极殷实。那一年,他开始对一位山区的贫困儿童进行长期资助。作家每月坚持汇款,对资助事宜极认真仔细,被资助的孩子开始向他致了一封感谢信,后来却再无回音,直到后来孩子大了些,竟写信请求增加资助数额。事实上,此前的资助金对于一个贫困区的少年足够了,作家有些奇怪,这才向联系人打听孩子的境况,一番周折后才知,少年后来因学习上的失意,误入歧途,胡乱挥霍善款,到最后资助的钱已不够花。原来作家只顾捐助,忽略了与受捐人的交流与引导,使原本的善意呆着少年走向歧路,作者悔恨不已。这或许是大多数国内慈善的现状。多数慈善家盲目将捐助送往贫困区,却往往忽视被捐助孩子的成长状况。孩子们收到了钱,却不知如何使用。或许我们的爱心仍浮于表面,我们妄想用捐助解决问题。然而慈善与其它事业一样,需要心血投入。让我们将视线移向国外,在一些国家,慈善观念和社会机制或许相对完善。一位名叫麦克菲的富豪,凭借自己的勤劳与独特的经营之道创办了美国有名的连锁超市。当一位因家贫无力支付大学费用的麻省理工男孩向麦克菲请求资助,麦克菲回信告诉他,自己已告知麻省理工附近的那家超市的负责人聘用这位男孩,并向他提前支付一年的工资。多年后,已成功创业的男孩在自己公司的开业礼上回忆起当年的那位智慧的慈善家,不禁感慨道:“是他正确的捐助方式早就了今天的我。”其实,在男孩大学期间,麦克菲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