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出塞》教学设计宜章承启红军学校范信发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充分发挥想象,感知诗歌意境,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教学准备:课件资料教学方法:自读自悟为主,点拨为辅.教学过程:一、创情景引入1、在我国唐代,有这样一群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他们非常擅长写描写边关将士征战生活的诗歌,后人把它称作边塞诗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歌,他是边塞诗歌的极品,被称为唐七绝的压卷之作。她就是王昌龄的《出塞》。2、读题,学生介绍诗人。3、“塞”的读音、意思?“边塞”什么意思?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熟读古诗,初知诗意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下面请同学们把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熟、读流利;后两遍读出节奏,读的有板有眼。2、检查读诗情况。(个人读、齐读等)三、理解诗意。1、回忆方法:我们平常是怎样理解诗句意思的?2、ppt出示方法:(看----查----联----换----补)3、默读理解,同桌交流4、说诗意,考查几个关键字词的理解。四、深入理解,品读感悟:1、感悟士兵生活的艰辛和思乡之苦。(1)、师: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不断,阴山一带,匈奴常常入侵中原。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将士抛家弃子,来到了边关驻守,一直都没有回家。(出示图片)大家想象一下:战士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指名答)(2)、品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白天,士兵们忙于军务,出征打仗,身体非常疲惫,到了晚上,望着茫茫黄沙,加上天上星云与共的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他们这时最渴望的是什么?但此时他们能回去吗?为什么?这千百年来萦绕在千百万士兵心头的梦想只能化作一句话:(齐读诗句)①、师:同一轮明月之下,一边是苍凉的边关,一边是梦寐以求的家乡,想着自己的家乡,想到自己的家人,士兵们禁不住悲从心来:(男女生读诗句:秦时明月-----)板书:边关家乡人未还?②、师:战争没有结束,士兵们不能回家,即使战争结束了,又有多少士兵能活着回去呢?(出示资料)。“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万家”!战争造成了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此时此刻,你想对战士们说些什么?你觉得应该怎么读?2、感受亲人之痛:师:士兵们想回家,还有一群人更盼着他们回家,谁呀?(亲人)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亲人又会怎么做?会说些什么?(白发苍苍的父母、柔弱无助的妻子、孤苦伶仃的孩子------)师: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苍苍的父母对儿子的期盼,千百年来千百万柔弱无助的妻子对丈夫的期盼,千百年来千百万无依无靠的孩子对父亲的期盼,却只能无奈的化作一句:(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3、感受对良将的思慕和渴求:(过渡):战争给人们带来如此残酷的结果,士兵们渴望什么?为什么没有结束?这是他们想起了谁?(出示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①、回顾诗句意思。②、为什么想起了李广将军?(生借助收集的资料介绍李广将军)③、边关将帅又是怎样做的?(欣赏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感受将帅贪生怕死、贪图享乐。④、师:这样的将帅又怎能带领士兵们取得战争的胜利?难怪战争久久没有结束!士兵们发自内心的希望:(读诗句),李广将军早已不在人世,人们怀念李广将军,是因为?是希望?(表现了他们对良将的思慕)。然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最终原因是?(朝廷不重用良将)⑤、引读:这一切的一切,士兵们只能失望而无奈的说:(女生读);这是诗人王昌龄的心声:(男生读);这更是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穷苦百姓发自内心的呼唤:(全班读)。五、深化情感,拓展延伸。1、(配乐)师:凄冷的夜空下,诗人遥望茫茫边关,他想起了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兵,想起了士兵那哭断心肠、望眼欲穿的家乡亲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