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端容净从头做起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礼记•冠义》形象的奥秘一位年轻人到一家公司应聘,来参加应聘的人很多,但无一例外的是,大家手上都拿着一封甚至几封推荐信,结果却是这个没有推荐信的年轻人被录用了。大家对人力主管的做法不太理解这位主管解释说:“其实,他带来了不止一封推荐信。你看,他在进门前先蹭掉脚上的泥土,进门后又先脱帽,随手关上门,这说明他很懂礼貌,做事很仔细;当看到那位残疾老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这表明他心底善良,知道体贴别人;当我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洁,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指甲修得干干净净,谈吐温文尔雅,思维十分敏捷。怎么,难道你不认为这些小细节都是极好的推荐信吗?”中国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但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貌”即个人的仪容仪表是我们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成语说“相由心生”,从礼仪规范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仪容仪表是一个人学识涵养、性情品性的自然流露,是你随身携带的一张隐形“名片”。而当你作为集体的一份子,或者代表集体参加活动时,你的个人形象就不仅代表你,而且还代表着集体的形象。在日本松下集团流传着这样一个企业故事: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以前不修边幅,企业也不注重形象,发展缓慢。一天理发时,理发师不客气地批评他不注重仪表,说:“你是公司的代表,却这样不注重仪容仪表,别人会怎么想,连人都这样邋遢,他的公司会好吗?”从此,松下幸之助一改过去的习惯,开始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仪表仪态,并且率先垂范,要求松下的员工懂礼貌、讲礼仪,渐渐这也就成为松下的企业传统。如今,松下电器已经成为享誉全球的著名企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礼仪总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金正昆教授在讲礼仪时说,礼仪就是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那么,我们的青年学生该如何通过外在的形象把自己的蓬勃朝气和青春个性表现出来呢?我们在仪容修饰方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怎样的仪容才是得体大方,符合中学生的身份和年龄的呢?仪容杂谈人类对于仪容的注重比我们想象的要早的多。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提起仪容打扮,我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女性。在汉代的贵族妇女中间,仪容化妆已经非常普遍。相传当时的长安城有一个叫张敞的人,常为其妇画眉,长安人都称赞他画的眉十分妩媚。而他画眉用的材料,是一种叫作麝香小团墨的墨棒。汉时有民谣说“城中好广眉,四方且过额。”齐梁之际,市风浮华,贵族子弟无论男女对仪容化妆更加追捧。《颜氏家训·勉学》中有这样的文字:“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唐朝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际交流频繁,这给仪容化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基础,当时的髻式名目繁多,容貌化妆也多种多样,眉形有时兴阔而浓,有时却兴淡而细长。相对于女性,中国古代男子在仪容上的头等大事是“胡须”。古人奉行“人之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男子是留发蓄须的。在中国的历史中,胡须一直作为男子仪容的必备条件,并且一直是男子尊严、权力、个性、风度……的象征!伟人英雄如此,平民百姓也是如此。一部漂亮好看的胡须自然而然便成为了仪容美的一部分,人们爱惜保养自已的胡须也是小心加着小心,生怕有所损减。《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貌人们都记忆深刻,除了面如重枣,唇若浮脂;丹凤眼、卧蚕眉之外,那长有二尺的须髯更为这位传奇英雄增色不少。原著第二十五回中有段话这样写道:操问曰:“云长髯有数乎?”公曰:“约数百根。每秋约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操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次日,早朝见帝。帝见关公一纱锦囊垂于胸次,帝问之关公曰:“臣髯颇长,丞相赐囊贮之。帝令当殿披拂,过于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以上词句说明拥有一部美的胡须打理起来是很费时费力的。关羽这样一位粗犷、豪迈的大英雄,看待自身仪容却是十分上心的,似乎还颇有“自恋”的倾向。到今天,注重个人仪容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例行事务中的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