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设计课题:基因在染色体上科目生物教学对象高三学生课时1(80分钟)提供者朱先平单位垣曲中学一、教学目标通过重温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运用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来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同时再次体验假说演绎法在生物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从内容上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减数分裂的延续,为后面的章节研究“基因的本质”做铺垫。这节在高中阶段的遗传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学科思维的训练,以及提高解决遗传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而且对假说演绎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这节知识的复习奠定了认知基础。而且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学生的层次差距较大,有的学生一点就透,有的接受起来较吃力。而且往往只重结果,对于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平时学生习惯性的要结果略过程,因在复习时遇到经典实验重温时,基本都让学生模拟回到实验现场,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也能意识到,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能将前后章节有效地联系起来。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尽管是高三复习,但新课程的理念倡导的“提倡探究性学习”和“面向全体学生”,还是很适用的,因此将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便能很好地体现这些理念。由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时候对假说演绎法的思路有过体验,因此可以通过创设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猜想、实验并得出结论。教师的角色就是一引导者和服务者,而真正活力四射的是学生。传统的学法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让学生获得知识,这就好比我们为学生铲平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回过头来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走的是哪一条路。因此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障碍,自己想办法铲除,教师不过是个服务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五、教学重点及难点如果要记住“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关键是要求学生理解体会这个结论的来历,学会这种科学研究的思路。因此如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将复述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学生复述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引导学生产生疑惑: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很相似,进而过渡到萨顿的假说。指导学生思考分析二者在哪些方面存在怎样的平行关系?通过填表系统整理。同时及时提出不理解或生成的问题。看课本P28思考与讨论并在图上标注相应基因来加强理解和巩固。体会类比推理法和假说演绎法的区别和联系,重在指出萨顿的假说缺少实验证据。引导学生机会来了,进而推着学生进入摩尔根的角色,为摩尔根出场做铺垫。课件简介摩尔根,诙谐指出要学习摩尔根质疑萨顿的假说,也质疑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精神。同时展示摩尔根的果蝇杂交试验。通过学生的问题,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出相应的假说。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提出疑问,学生回答。可能的疑问如:显隐性的判断?为什么F1中没有白眼、F2中白眼果蝇没有雌性?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矛盾吗?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此实验得出结论一:白眼基因和性别有关。通过认识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得出结论二:性染色体和性别有关。再次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得出:白眼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通过进一步追问,学生分组讨论可能会提出以下三种假说:假说1:控制白眼的基因(w)是在Y染色体上,而X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假说2:控制白眼的基因(w)在X、Y染色体上。假说3:控制白眼的基因(w)在X染色体上,而Y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假说分别画遗传图解解释摩尔根的实验。通过已有知识排除假说一,引导学生模仿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学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