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名师指路一、知识梳理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实行改革(否定斯大林、进行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矛盾依旧没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1964年被迫下台苏联的解体: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改革——经济改革未见实效、政治改革导致思想混乱——1990年加盟共和国开始宣布独立——1991年“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1991年年底苏联最终解体——两极格局终结点评:本节课的重点是从苏联改革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同时注意掌握苏联战后至解体的大致历程。二、教材详解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的改革虽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60年代后,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点评: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与赫鲁晓夫的朝令夕改、独断专行有着很大关系。2.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主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利开始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点评:戈尔巴乔夫改革过于激进,没有坚持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所以改革不仅没有成功而且导致了苏联的解体。3.苏联的解体:1990年3月,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这就揭开了苏联加盟共和国独立的序幕。为了挽救苏联的解体,1991年8月19日,8名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不到三天政变就失败了。这次政变不仅没有挽救苏联的解体,反而使所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69年的苏联国旗降下,苏联解体。点评: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当。这只表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相反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三、图片点拨1.P60赫鲁晓夫图:赫鲁晓夫认为玉米可以解决苏联粮食短缺的问题,于是不顾客观事实和规律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结果造成了农业的重大损失,他也被冠以“玉米书记”的绰号。2.P612苏联人民排队购买食品图:苏联经济模式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后滞,经济结构畸形,从而造成了经济困难、社会动荡。3.P62“八一九事件”图:苏联解体有着其必然因素,该事件也证明了解体已经不可避免了。点评:只有坚持改革与国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保证改革能不断取得成功。四、典型试题1.(09·南京)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冲击的是:A.赫鲁晓夫改革B.勃列日涅夫改革C.戈尔巴乔夫D.东欧巨变2.(08·成都)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3.(07·太原)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这位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答案:1.A2.C3.C闯关训练一、选择题:1.下图反映了苏联的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为苏联人民排长队购买食品A.改革使苏联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B.改革在轻工业方面成就突出C.改革没有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D.苏联的人民有排队买食品的习惯2.对赫鲁晓夫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A.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D.给党和国家带来了许多问题3.(2007·安徽)“每逢佳节倍思亲”,2007年春节小丽给远在国外的亲人写信,收信人地址中不应该出现的国名是()A.韩国B.巴西C.法国D.苏联4.(2008·岳阳)1991年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是()A.两极格局开始形成B.世界局势日趋紧张C.两极格局彻底结束D.霸权主义主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