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应有生活之乐资中县马安镇皇觉小学朱政国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更应当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与态度、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如此看来,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服务于学生的生活,这一过程要向学生的生活常态靠拢,就应该有着轻松愉快的一面。如何让小学生学习数学有生活之乐,就是对数学老师的挑战,如何组织、引导、合作,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在课堂中的基本功。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教学”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改版后的新教材遵循这一原则,设置了很多情境,让小学生调动各种感官来感受数学,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且自己收集和处理信息,在同学间交流与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过程,而不是一味地“听”数学。如《余数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在课堂中分组数豆子,教师引导学生2粒2粒地数,学生们发现有时会多1粒,有时不多;又引导学生3个3个地数,学生们发现有时多1粒,有时多2粒,有时不多不少正好数完;再引导学生4粒4粒地数······一节课学生都在游戏一般的情景中度过,变抽象地“听”数学为形象地“做”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教学要点:当被除数除以除数除不尽时会产生余数,而且余数必小于除数。又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圆周率这一概念过于抽象,仅让小学生记住3.14这样一个数字比较容易,3.1415926······的不循环能让学生惊讶不已,教材上的介绍现在微机能算到小数点后上亿位更让小学生瞠目结舌,但如何让学生自己“做”出来却是一件“乐”事。我先让学生自己画一圆,然后量量圆的半径,再想办法量量圆的周长。前两步好完成,量圆的周长对学生而言是个挑战,学生们从来没有测量过曲线的长度,我适当加以引导,学生的探究欲被激发,个个跃跃欲试。同桌间相互配合,几经摸索,有人拿出了钱,有人甚至拔一根头发,有人用尺子在圆周上滚动,有人干脆剪下圆在直尺上滚动,有人把剪下的圆对折量半圆弧或1/4圆弧······学生的行为超出了我的预设,虽然最后的结果精确度并不是很高,但同学们明白了抽象和具体这二者的对立统一,也体会到原来数学来源于生活,抽象于生活。庄子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已非学生,纵然以前自己也曾为学生,但事过境迁,已不能拿自己当年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也正是现在的海量的资讯,丰富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使得现在小学生的“乐子”很多,学生关注的、拭目以待的已远非学校——老师——课堂这种传统单一模式所能比拟的。如果数学学习是一个无趣味的包袱,要让学生们负重前行,当学生有所选择时,大多数学生(特别是缺少亲情监管的留守儿童)就不愿意选择学习,致使老师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是漫不经心、漠不关心、掉以轻心。所以,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把学生从彼“乐”拉到数学学习之此“乐”中,让小学生数学学习有着生活中的轻松愉快,使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过程生活化,充满人性化,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享乐性学习,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