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大熊山内容与要求:1、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2、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大熊山的变化”。活动重难点: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用较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大熊山的变化”。环境与材料创设:课件《大熊山的故事》活动流程:一、导入主题1、师演示一片“半圆形”教具,提问:“小朋友请你猜猜这是什么呀?”价值分析: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教师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二、感知理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边听故事,边提问。1、观看课件镜头:远处的小山坡问:(1)猜猜这是什么?(发挥幼儿的想象)(2)(镜头慢慢推进)它可能会是什么啊?小山坡是怎么变成大山坡的呢?价值分析:教师在演示课件的过程中,幼儿知道了,同一样东西,看的角度和距离不同,它的大、小也不同,其结果是不一样的。(3)小结:我们小朋友从远处看和近处看同一样东西,它是不一样的,从远处看它比较小,走近了看,它就比较大。2、观看课件镜头:看到一只大熊在睡觉的镜头时问:(1)“大山”原来是什么呀?(2)你知道大熊鼻子发出的这个“ZZZZZ”是什么意思吗?价值分析:让幼儿知道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的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回碰到用一种符号来表示一定的意义。让幼儿对符号产生兴趣。(3)小结:原来这不是一座大山,而是一只在睡觉的大熊,它在睡觉时会发出打呼噜的声音。(4)小老鼠看到了,它想做什么?它可以自己上去吗?(幼儿交流讨论)3、完整欣赏故事(播放课件)问:(1)为什么小老鼠会把大熊当成“小山坡”呢?(2)一只大熊像一座山,那么许多大熊像什么呢?价值分析: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同时,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结伴表演1、幼儿两人一组,扮演故事中的小老鼠和大熊。2、幼儿和老师一起,边念儿歌数熊山,边进行游戏。